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腰椎间盘突出症(La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脊柱外科中的常见疾病,由于腰椎20岁之后即开始退变,故常见于青壮年。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创伤大,术后瘢痕形成易残留症状且住院时间长。近年来,外科技术发展更加倾向于小创伤、恢复快的微创技术,故经皮内镜技术在治疗上得到大力发展,目前也日趋完善,临床上也越来越受到脊柱外科医生青睐。1983年, Kambin提出“KambinTriangle”,经椎间孔入路成为了可能。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成为主要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案。文献报告术后的优良率均可达到90%左右,与传统开放手术无明显差异。手术均在局麻下操作,也有报告在全麻下或硬膜外麻醉下操作,病人耐受性较好,术中能及时与操作医生交流。并且手术不影响腰椎重要骨关节韧带结构,不会明显影响腰椎的稳定性,手术操作时不会明显刺激椎管内神经,也不会导致明显出血,能明显减少术后粘连以及疤痕形成,故具有术中出血少,创伤小,术后卧床时间短,并发症少,费用低,术后恢复也较快等优势。而在L5-S1节段又因髂嵴、腰椎横突以及小关节突的阻挡等解剖原因,导致经皮内镜在L5-S1椎间盘突出治疗上有了更多的入路选择。而目前对于入路如何选择鲜有报道,国内张西峰等对不同入路进行了研究,但如何选择却不够明确。因此,本文旨在比较经皮内镜在经椎间孔途径和经椎板间途径的临床特点,探讨经皮内镜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入路如何选择。方法自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符合入组条件的68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入院奇偶顺序分成两组。椎板间入路组(IL组)34例,椎间孔入路组(TF组)34例。术前统计患者在影像学资料上的突出物突出类型、髂嵴高度、椎板间隙大小以及患者的临床表型,术中统计两种手术入路改变情况、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术中患者耐受情况。术后统计患者疗效优良率、术后残余症状、并发症及术前、术后、术后3月VAS疼痛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椎板间入路组有4例术中改为椎间孔入路,椎间孔入路组有7例改为椎板间入路。经椎板间入路和椎间孔入路手术时间分别是50.2±7.0min、61.9±9.6min(p<0.05),术中透视次数5.4±2.3次、10.3±2.5次(p<0.05),经椎板间入路组腿痛术前VAS评分6.8±3.2,术后1.6±0.8,术后3月1.2±0.8;经椎间孔入路组腿痛术前VAS评分7.8±2.2,术后1.2±0.6,术后3月1.0±0.5,两种入路下治疗后术后及术后3月腿痛VA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acNab标准评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入路术后总疗效优良率为88.2%。结论经皮内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肯定、恢复时间快、护理费用低、小疤痕都是值得肯定的,且有研究者认为经皮内镜手术可能在未来成为椎间盘切除的金标准,但就L5-S1节段而言,目前微创治疗方案有较多选择,且每项方案都值得肯定,就最常应用的经椎板间入路和经椎间孔入路来说,经椎板间入路不受髂嵴、腰椎横突以及骶髂角度的阻挡,且较经椎间孔入路手术时间更短、术中透视次数更少,但术中因经椎板间入路更易刺激神经根而导致术中耐受度欠佳,故这两种微创方案各有优缺点。髂嵴高及髂嵴角、L5椎体倾斜角小适合椎板间入路,椎板间隙狭窄适合椎间孔入路,突出向上或向下迁移更适合椎板间入路,突出位于极外侧就不适合椎板间入路,临床表型为张力型更适合椎间孔入路,综合评估患者的解剖情况、影像定位及临床表型制定适宜的个体化手术入路方能获得优良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