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的改变可以判定感染性休克患者输液反应性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xxx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虽然动态指标(如脉压变异、每搏输出量变异等)可以预测输液反应性,但大多数情况下,一些先决条件限制了这些动态指标的使用。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心脏指数的改变与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的改变的关系尚不明确。我们假设感染性休克患者快速补液后,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的改变与心脏指数的改变相关,而且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的改变可以判定输液反应性。方法:本项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纳入了接受有创心输出量监测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快速补液液体采用500ml生理盐水或4%明胶。扩容前后,利用热稀释法测量心脏指数,并取三次测量的均值。同时测量扩容前后的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采用Pearso n目关系数评估心脏指数改变与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改变的相关性。输液有反应定义为窦性心律者心脏指数增加大于或等于10%,房颤或室性早搏者心脏指数增加大于或等于15%。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区分输液有反应者与无反应者,同时计算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结果:本研究纳入了34名感染性休克患者,25名为男性。所有患者平均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价Ⅱ评分为26分。18人(53%)对快速补液有反应。有反应者,快速补液后,心脏指数从3.1±1.01/min/m2增加至4.1±1.01/min/m2(p<0.001),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从72.8±11.2%增加至81.4±9.6%(p<0.001)。无反应者,快速补液后心脏指数及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均无明显改变(分别为3.7±1.41/min/m2 vs.3.7±1.41/min/m2,p=0.821和73.7±10.8% vs.74.1±11.3%,p=0.649)。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的改变与心脏指数的改变显著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r=0.7239,p<0.001)。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的改变判定输液反应性的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93(95%置信区间为0.85-1.00)。当取5.2%为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的改变的界值时,其区分输液有反应者与无反应者的敏感性为0.83(95%置信区间为0.59-0.96),特异性为0.94(95%置信区间为0.70-1.00)。结论: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的改变与心脏指数的改变显著相关,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的改变可以判定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输液反应性。但在应用于临床之前,需要更多的试验来验证。前言:液体复苏是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十年来,脉压变异被用来预测输液反应性。但据我们所知,尚没有专口在危重病患者中评价脉压变异预测输液反应性价值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方法:我们搜索了M趾LINE和EMBASE,纳入关于脉压变异预测重症监护病房中接受机械通气的危重病患者快速补液后输液反应性的研究。数据整合采用针对诊断性试验数据修订过的精确二项式重现双变量混合效应模型。结果:共纳入了22项研究807名机械通气的患者,这些患者的潮气量>8ml/kg体重,没有自主呼吸和也律失常,其中465人有输液反应性。综合敏感性为0.88巧5%置信区间0.81-0.92),综合特异性为0.89巧5%置信区间0.84-0.92),综合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0.94巧5%置信区间0.91-0.95)。同时发现了明显的阔值效应。结论:在较大潮气量且无自主呼吸和也、律失常的机械通气患者中,脉压变异可W很好地预测输液反应性。
其他文献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遗传性疾病、癌症以及心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传统的医疗手段很难彻底治愈这些疾病,基因治疗利用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NK细胞表面KIR(Killer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的作用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但KIR-HLA不合究竟是有利于移植还是对移植不
病原细菌是病原微生物的一种,存在于食品、水和环境中的病原细菌能够引起多种疾病的爆发。准确、快速的检测病原细菌对控制疾病爆发、预防疾病的流行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关病
肺癌是危及人体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CT引导下125Ⅰ粒子植入术作为中晚期肺癌的姑息性局部治疗手段之一,近年来作为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手段而得到广泛开展。现在已经有一些
修回日期:2019-09-2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贸易摩擦及人民币汇率失衡对我国进出口行业影响的异质性研究”(19XJY017);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庆市深化自贸区建设和金融扩大开放问题研究”(18SKCS001)  作者简介:谢非(1964—),男,四川人,重庆理工大学经济金融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汇率风险管理研究,Email: xf@cq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