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颅内肿瘤是儿童常见的实体肿瘤,发病率占所有肿瘤第二位[1]。与成人不同,儿童颅内肿瘤早期临床表现非特异性,可出现呕吐、头痛、抽搐、意识改变等症状[2]。部分患儿可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如呕吐、腹痛、腹泻、胃纳差等。在临床中,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的颅内肿瘤患儿常被误诊为胃肠炎、胃食管反流等消化道疾病。儿童颅内肿瘤可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直接损害,如延误诊治将对患儿造成严重危害。而颅内肿瘤的预后与病变的大小、部位、恶性程度及早期诊断治疗密切相关,因此早期识别颅内肿瘤,及时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本研究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的颅内肿瘤患儿为对象,主要从患儿的年龄、性别、病程、临床症状、总诊断间隔、就诊次数、误诊原因、影像学、组织病理学、并发症等方面,分析儿童颅内肿瘤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颅内肿瘤的诊疗水平,改善预后。研究目的:探讨儿童颅内肿瘤的临床特点、病理类型、总诊断间隔、误诊原因。研究方法:本研究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住院治疗的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的153例颅内肿瘤患儿进行统计及分析,包括发病年龄、性别、病程、首发症状、总诊断间隔、就诊科室及次数、误诊原因、影像学(头颅CT、MRI)、病理类型、并发症等。结果:(1)一般资料:153例颅内肿瘤患儿,其中男93例、女60例,男女比例1.55:1。入院最小的年龄为2月,最大的年龄为14.25岁,年龄中位数5.17岁;病程最短3小时,最长17个月。(2)临床表现:患儿的主要症状为呕吐(98.7%)、胃纳差104例(68.0%);伴随症状包括头痛、行走不稳、意识改变、抽搐、发热、眼球运动或视力异常、运动障碍、营养不良、腹痛、发育落后、头围增大,分别占43.1%,12.4%,11.0%,9.1%,5.9%,5.9%,4.5%,3.9%,1.9%,1.3%,0.7%。(3)总诊断间隔(PSI):所有患儿PSI的中位数时间为10天(范围1-510d),不同年龄、性别的PSI无统计学差异,与WHO I级肿瘤患者相比,WHO III级肿瘤患者的PSI中位数时间更短;幕下肿瘤与幕上肿瘤相比PSI中位数时间更长。(4)就诊次数、科室及误诊原因:152例患儿诊断前具有明确就诊次数,平均就诊次数为2.34次;83%的患儿首次就诊科室为普通内科,其它常见专科科室是消化内科和神经内科;其中32例患儿被误诊为胃肠炎,占20.9%,16例患儿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占10.5%。(5)影像学检查:经头颅CT和(或)MRI检查示幕上肿瘤69例(45.1%),幕下肿瘤84例(54.9%)。头颅MRI及CT检出率均为100%。(6)病理类型:位列前五位的肿瘤分别是髓母细胞瘤(26.8%)、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10.4%)、室管膜瘤(9.8%)、未成熟型畸胎瘤(6.6%)和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瘤(3.9%)。120例儿童肿瘤病理学分级明确,其中WHOⅡ级以下肿瘤47例,WHOⅢ级肿瘤9例,WHOⅣ级肿瘤64例。(7)6例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瘤患儿中5例为女性(83.3%)、1例为男性(16.7%);18例生殖细胞肿瘤患儿中男性15例(83.3%)、女性3例(16.7%),而其他病理类型在性别分布上无明显差异。(8)不同年龄组(~1岁、~3岁、~7岁、~14岁)、性别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并发症:78例患儿就诊时存在梗阻性脑积水,占51%,5例患儿存在脑疝,6例患儿有营养不良。结论:(1)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的儿童颅内肿瘤常见的病理类型包括髓母细胞瘤、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未成熟型畸胎瘤和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肿瘤,其次为脉络丛肿瘤、颅咽管瘤、松果体母细胞瘤、生殖细胞瘤、弥漫性胶质瘤等。(2)最常见的症状是呕吐,其次是胃纳差;最常见的伴随症状是头痛、行走不稳、意识改变、抽搐。(3)症状发作与诊断之间的中位间隔时间为10天(范围1-510天),较长的总诊断间隔与肿瘤的部位及WHO级别有关。不同的年龄组、性别之间总诊断间隔无统计学差异。(4)反复呕吐、胃纳差的患儿,必要时需完善头颅MRI、CT等检查排除颅内肿瘤,以避免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