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之谜——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小说《透明物》分析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caocao72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由前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前言总体上介绍纳博科夫的人生经历和艺术倾向。对形式的追求和对艺术的理解贯穿于纳博科夫创作生涯的始终。进入创作晚期,纳博科夫所擅长的诸如神秘叙述者、视角转换、自我指涉、元小说等创作技巧在《透明物》中依然得到秉承,同时作品显露出作者的后现代主义倾向,所反映出的文学理念则于无声处“像透明物体,从内里向外闪耀光芒”,这因此也成为此书的主旨之一。 正文由三章组成。第一章从文本层面分析《透明物》。《透明物》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解读起来却有一定难度。经过推理,纳博科夫制造的叙述者“我”和“我们”可以理解为已去世的R先生以及和他生活在另一世界的同伴,即“影子同伴”。《透明物》分别以活人和死者的不同视角来观察世界,将叙述结构的统一性瓦解,为小说中的另一部书《隐喻》的出现提供可能。两部小说既平行又相互杂糅,形成一个统一的文本。通过分析《隐喻》与《透明物》的关系,确立纳博科夫的自我指涉的文本特征。 正文第二章分析纳博科夫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回忆是纳博科夫难以割舍的情结,纳博科夫逾越主人公胡夫·波森的局限性,运用丰富的想象,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彼岸世界”是纳博科夫多部作品中出现的一个崭新的概念,在《透明物》中更加得到了深化。“彼岸世界”是幽灵们生活着的世界,是永远超越时间的。纳博科夫通过“彼岸世界”展现了对死亡超然、解脱的人生观,作品也反映出了现代意识和精神结构。 正文第三章探讨纳博科夫的艺术创作理念。在纳博科夫作品的双层面现实观所建构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小说的题目“透明”的内涵。“透明”除了通常所比喻“彼岸世界”的空灵、明净、无差别外,还隐含着作者的文学创作观念:文本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游戏,在不同的阅读主体眼中具有不同的意义。“透明”在此即隐喻承受外壳之重的多维度内在本质。 本文的结论部分首先论述纳博科夫在美国文学中的影响以及《透明物》的文本特征和文学价值,认为读者解读《透明物》的过程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解开“生之谜”的过程。文本的深邃给读者带来了无限空间和可能,读者的参与深化了小说的内涵。“透明”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在亦真亦幻中为人们揭示彼岸的信息,探索着艺术哲理的真谛。解读《透明物》最终被开启的是读者的心智,充盈于其间的是见仁见智的熠熠光芒。
其他文献
在辞书领域,工具书的价值最终是通过用户来实现的,词典用户长期以来都是辞书编纂中不可或缺的一员。电子词典亦如此(含光盘词典,在线词典和掌上电子词典)。随着辞书媒介从纸质到
适当而有效的员工激励方法有助于增加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业绩,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与保证。因此,员工激励一直是企业领导层高度关注的管理内容之一。随着中国
在十余年的英语教学工作中,无论是在英语专业的语音课程,还是其他英语课程中,作者发现学生英语语音水平参差不齐,历届学生都存在一些共性的发音问题。学生在进入大学英语专业学习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目的:探讨左炔诺孕酮宫内释放系统(LNG-IUS)对避孕、子宫腺肌病、月经过多及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临床效果、患者满意度及不良反应的预防。方法:对415例需避孕、合并子宫腺肌病
托马斯·哈代(1840年6月-1928年1月)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最有“鲜明特色”的作家,不仅享有“现代诗歌之父”的美誉,而且因其出色的小说创作成为英国文学界批评现实主义小说家之一。
以叙事学为理论依据,笔者拟从悬念设置,第一人称叙述,对称结构三方面,分析、总结雷蒙德·钱德勒的硬派侦探小说代表作——《永别了,我的恋人》的叙事艺术。 该小说最重要的叙事
[目的]了解城市社区女性居民妇女病发病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提供重要依据,通过实施有效的预防与治疗措施,提高妇女的健康水平。[方法]对城市妇女通过询
《中国新药杂志》创刊于1992年,是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中国药学会、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期刊(半月刊),开辟有综述与专论、实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