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排斥与个体自我认同的重构——对上海普陀区外来非正规就业者的个案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ai_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作者在城市化背景下,选择上海的外来非正规就业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力图通过对个案的深入访谈,描述上海外来非正规就业者在流入地的社会排斥现状及对他们自我认同产生的影响,进而对他们的自我认同进行重构的过程。本研究认为,城市中的外来非正规就业者对城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他们在流入地并没有真正成为城市中的一员,享受城市市民的待遇。相反他们遭遇到来自流入城市的各种排斥。城市中的外来非正规就业者在面对这些排斥的同时,不断重新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重新构建他们对自我的认同。 本研究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章导论。作者在回顾了国内外关于社会排斥与自我认同的研究后,提出了本研究的理论假设——社会排斥对个体自我认同的影响和重构。作者试图通过本研究解释社会排斥对个体自我认同的影响和重构过程。 第二章上海外来非正规就业者的社会排斥现状。本章主要依据调查过程中的访谈资料和已有研究资料从制度安排,社会资源配置和文化性认知三个层面来描述上海外来非正规就业者遭遇到的社会排斥事实。制度安排层面主要从户籍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两方面表现对外来非正规从业者的区隔和标签;社会资源配置层面主要表现为在社会资本,教育资源及权利资源方面对外来非正规就业者的藩蓠与偏颇;文化性认知呈现的主要是对外来非正规就业者的偏见与歧视。 第三章社会排斥对上海外来非正规就业者个体自我认同的影响。作者把社会排斥对上海外来非正规就业者自我认同的影响归为三个层面,即身份认同层面、社区认同层面和未来归属认同层面。身份认同层面主要是强化了原有的制度身份认同;社区认同层面表现了对流入地社区认同感的缺乏;未来归属层呈现出最终回归家乡的归属意识。 第四章上海外来非正规就业者个体自我认同的重构。在这部分,作者试图从身份和社区两个层面描绘和勾勒上海外来非正规就业者个体自我认同的变化过程。 第五章结论与讨论。本章对前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指出本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其他文献
雷村是鄂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山村,居民以土家族为主。在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庄,民族特性对村民自治存在哪些影响?此外,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走出村民自治困境将有哪些选择路径?以上两个问
河北省文艺界“百花迎春”河北省文联组织的“百花迎春”联欢会日前在省会石家庄举行。河北省文艺界人士欢聚一堂,共迎新春。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解晓勇在会上致辞。他代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视在我国逐渐普及,并已成为儿童接触率最高的媒体。电视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发挥了巨大作用,这已经为许多研究者所证实。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
同性恋已逐渐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和性社会学探索的重要课题。已有研究指出公众对待同性恋的态度存在性别差异,且女性对待同性恋的态度比男性要开放。那么在当代,有哪些因素影响
长期存在的流浪儿童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忽略的现实问题。《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颁布实施以来,关于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出现了许多问题
农村计生员在我国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在计划生育政策不完善的情况下,农村计生员对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
2000年3月11日上午9时24分,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东源乡石岭花炮厂发生了一起特大爆炸事故,死亡33人,其中在校中小学生13人;伤12人,其中重伤2人.这是一起有关责任人员严重违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但农村文化生活仍然比较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滞后逐渐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障碍。而建设农村和谐文化很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在失地农民生存权益逐渐受到社会重视的情况下,许多省市的政府部门开始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的有益探索。N市于2004年5月出台了《N市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试行办法》,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