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比较胸腔镜下楔形切除术和肺段切除术这两种手术方式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为临床选择做出参考。方法: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2020年12月之前发表的关于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与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比较的文献。纳入的非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按New castle-Ottawa Scale(NOS)标准进行评价。使用C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胸腔镜下楔形切除术和肺段切除术这两种手术方式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为临床选择做出参考。方法: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2020年12月之前发表的关于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与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比较的文献。纳入的非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按New castle-Ottawa Scale(NOS)标准进行评价。使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 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和肺段切除术在治疗早期肺癌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 0.54,CI95%0.40~0.75,P=0.0002),术后持续漏气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41,CI95%0.25~0.70,P=0.0009),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0.59,CI95%0.26~1.34,P=0.21),术后呼吸衰竭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0.86,CI95%0.21~3.53,P=0.83),手术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1.22,CI95%-14.07~-8.37,P<0.00001),术后住院天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57,CI95%-1.97~-1.17,P<0.00001),术后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 1.92,CI95%1.04~3.58,P=0.04),术后30天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0.99,CI95%0.34~2.84,P=0.98)。结论: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与肺段切除术相比,其术后总并发症率、持续漏气发生率更低,手术持续时间、术后留院时间更短,肺部感染发生率、呼吸衰竭发生率、术后30天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局部复发率更高。虽然胸腔镜下肺段切除的术后总并发症率更高,但两种手术方式的术后30天死亡率均很低。两种手术患者对于患者的安全性都是较好的,并发症率的增加并没转换为术后死亡率的增加,虽然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会导致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的延长。尽管上诉情况均会给造成患者不同程度的困扰,但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可以在不增加围手术期死亡率的前提下降低术后局部复发的机会。综上,就目前的结果来看,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对于早期肺癌患者而言是一种更合适的意向性叶下切除方式。
其他文献
目的:免疫营养状况与危重疾病的临床结局相关。最近,据报道控制营养状况(CONUT)评分和预后营养指数(PNI)可预测癌症和其他疾病的预后。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的CONUT评分和PNI与6个月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STBI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CONUT评分和PNI。将患者分为高CONUT组和低CONUT组,高PNI组和低PNI组。通过改良的Rank量表(m
目的:探讨成人HCM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现状。方法:查阅电子病历系统,收集2014年1月—2019年10月期间于我院住院治疗的成人HCM患者,回顾性分析HC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收集到128名成人HCM患者,HCM患者常见合并疾病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并疾病发有心力衰竭、心房颤动、缺血性卒中等。HCM患者症状大多表现为胸闷/胸痛、头晕、呼吸困难、心悸、晕厥等。HCM患者中β-受体阻滞剂使
目的:探讨肾动脉栓塞术(Renal Artery Embolization;RAE)联合后腹腔镜治疗T2期肾癌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临床资料来自我院泌尿外科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收治的51例单侧肾癌住院患者,其术前分期均为T2。其中21例患者手术方式为RAE联合RLRN(介入组),余30例仅行RLRN(对照组),介入组患者在栓塞术后3天内行后行外科手术。结果:收集的51例患者中仅
目的:脊柱内镜手术通道建立尤为重要。本文将介绍一项用于胸椎内镜手术穿刺和定位的新技术:“锚定技术”,并客观评价其在经皮胸椎内镜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科采用结合“锚定技术”的经皮胸椎内镜手术治疗的16例单节段TOL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T6/7节段1例,T9/10节段4例,T10/11节段8例,T11/12节段3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
背景与目的:血肿周围水肿(Perihematomal Edema,PHE)是导致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但至今尚缺乏理想的相关血肿周围水的影像学参数作为评估PHE的指标。本研究提出应用ICH后72小时PHE的平均Hounsfield值作为预测不良临床结果的指标,并通过回顾性对照研究,验证和分析ICH后72小时PHE的平均Hounsfield值能否成为评估预后的独立因素。方法:ICH患者来自三
目的 通过检测非孕妇女、足月待产、先兆临产与临产时孕妇血清皮质醇的水平,探讨血清皮质醇水平与临产启动的相关性。方法 运用量子点免疫层析法测定育龄期非孕女性的血清皮质醇(对照组),以及足月妊娠未临产孕妇血清皮质醇(待产组),足月妊娠先兆临产(先兆临产组)及临产孕妇(临产组)血清皮质醇。结果 与对照组(7.83±4.78ug/d L)相比,待产组血清皮质醇(17.7±3.75ug/d L)及先兆临产组
目的:为减少侵入性检查的次数,提高超声诊断的准确性,本研究旨在通过基于临床特征及超声成像建立宫腔粘连诊断评分表,来预测有无宫腔粘连及宫腔粘连的严重程度。研究对象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5月至2019年9月因月经减少、闭经或临床不孕等因素行宫腔镜检查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资料。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赋值,建立并验证宫腔粘连诊断评分表。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统计分析采用软件SPSS 2
目的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也是最致命的癌症之一。由于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晚期手术预后效果差,导致食管癌患者总体生存率低。因此,进行准确的预后预测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之一。本文旨在通过对食管癌的高通量开源数据进行数据挖掘,筛选出重要基因作为食管癌预后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以期为食管癌的预后和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TCGA数据库中的食管癌RNA-seq数据及其临床资料,运用R软件中DESeq2和W
目的比较两种切割活检针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中的应用,评估二者在诊断准确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探索CPLB中导致气胸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414例患者临床相关资料,将其分为两组:半自动切割活检针组(Super-core TM针组)、全自动切割活检针组(BARD Magnum针组),其中Super-c
背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为代表的免疫疗法显著提高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生存,但老年人作为晚期NSCLC的主要群体,伴有免疫等机能的减退,ICIs在老年NSCLC患者中的疗效尚未明确,本研究以65岁作为分界值,对不同年龄晚期NSCLC患者应用ICIs的临床疗效进行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