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完整自我——析多丽丝·莱辛新作《丹恩将军、玛拉的女儿、戈里奥特与雪犬的故事》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pthcharge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丽丝·莱辛是当代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著名文学评论家多萝西·布鲁斯特称她是“年轻一代英国小说家中一位最富天才的作家”,杰里米·布鲁克斯则称她为“当代最优秀的女作家”。她至今著有50多部作品,体裁囊括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她多变的风格,深沉的思考,不懈的创作以及颇有见地的主题为她赢得了0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作为坦诚的人本主义小说家,莱辛的全部作品生动地展示了她对时代,社会,妇女等等当代一系列重大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的独特见解和深沉思考,并以鲜明的主题及对人类“自我”的深刻探索而誉满全球。作为一名作家,她不断地探寻人类的生存之路,思考人类的自我问题,个人在混乱的世界中探求自我实现的问题,她甚至认为“作家有义务在作品中反映,并为寻求中的人们指出一条光明的出路。”《丹恩将军、玛拉的女儿、戈里奥特与雪犬的故事》这部作品的主题如其他很多莱辛的作品一样,也是关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关于人类的未来,关于个人在混乱,破碎的世界中追寻完整的自我存在。 莱辛的很多作品都有过从不同的哲学角度进行分析,但是国内至今还没有从人本主义哲学的角度出发的,或是关于《丹恩将军、玛拉的女儿、戈里奥特与雪犬的故事》这本书的任何评论。埃里希·弗洛姆是美国颇有影响的心理分析学家,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人物之一。他著作颇丰,人本主义思想始终贯穿他作品的始终,他关注人类生存的现状以及人类需求的满足。在弗洛姆的人本主义伦理学中,他提出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心理成熟过程中,人们越来越追求个人化,即自由。弗洛姆说:“人与动物形成鲜明的对照,饥,渴和性的冲动得到满足以后,他的最迫切问题并未得到解决,而是刚开始露头。”这仅仅是满足生理需求,而心理需求也是不可或缺。人的个人化过程就是不断获得自由,不断独立的过程。但这一过程又使得人切断了与周围环境联系得原始纽带,又使人陷于孤独之中。这种人的个人化和孤独感之间的“两歧”使人的生存处于不可避免的不平衡状态之中。个人化之始只是消极自由的开始,而人类真正要拥抱得是积极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是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这两者的相互统一,并且积极自由是其核心。所谓消极自由,就是对自然和社会强加于个人的外部障碍和束缚的“解脱”。所谓积极自由,就是人能够作为一个自由和独立的个体建立与世界的广泛联系,全面发展人的个性。人完全可以做到,既自由又不孤独,既具有批判眼光又不怀疑一切,既独立又不与世界相脱离。这种积极的自由状态的表现,不能靠恩赐,还需要人的努力与创造,人的自发性的爱和创造是获得这种积极自由的唯一与有效的途径和方式。 本文就是从弗洛姆的人本主义哲学入手,分析莱辛这部作品中的主角丹恩从开始经历个人化到最后走出对自由的迷惑,找到自我定位的过程。小说开始时,他自私冰冷,除了跟自己历经艰险的姐姐马拉,其他都不管不顾,他躲避自己的社会角色,逃避众人对他的期望,但是内心躁动不安。随后开始了对自己内在需求的探索之旅。经历很多事,路过很多人,寻寻觅觅却不得其解。最后传来姐姐马拉已死的噩耗。对他来说,生命中的“太阳”已死(弗洛姆称其为自私的“小爱”),再不知自己活着为谁,丹恩进入了疯狂阶段。但是身边的朋友,也可称之为亲人,用他们无私的爱把他从噩梦中挽救出来,让他意识到,只有对身边人的爱,对大众的爱,对自己有期望的人的责任以及转化而来的行动(称之为“工作”),才让自己与集体建立了联系,让自己不再是孤独的微尘了,已是这社会中有机的整体的一部分,因而,对自己以及生命意义的怀疑也一扫而空,一直寻找的完整自我随之而来。这想必也是莱辛想通过这部小说启示世人之处。
其他文献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一位伟大的女性作家,她有着起伏跌宕的人生经历:少年时遭受性骚扰;几度的精神崩溃;寻求同性的情谊;最后沉河自尽。这一系列的事件赋予了伍尔夫一生不同凡响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启发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动脑动手自主完成学习,从而不断补充、完善和拓展知识,它强调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作用。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运用到大学英语阅读课
地名学是对地名的词源、意义等进行系统分析的一门科学。对地名的研究涉及到包括地理、历史、社会学和语言学等诸多学科,并为这些领域提供有价值的研究素材和资料。然而,中国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