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地名的非物质文化特征及英译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gs8507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名学是对地名的词源、意义等进行系统分析的一门科学。对地名的研究涉及到包括地理、历史、社会学和语言学等诸多学科,并为这些领域提供有价值的研究素材和资料。然而,中国以往的地名学研究大多侧重于词源的探究,而忽略了其它诸如文化特征等方面。 本文以《武汉地名志》中收录的地名为研究对象,以符号学和地名学作为理论基础,从武汉地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探究武汉三镇地名的非物质文化特征。作为文化的载体,地名受当时当地政治、历史、宗教等文化因素的制约;同时,地名又能反映出文化的方方面面。武汉地名的演变充分反映出地名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总之,武汉地名有着鲜明的文化特征,在地方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不断的深化,中国加快了与世界交流的步伐,地名作为对外宣传资料的组成部分,作用更加突出。然而现实中地名翻译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拼音音译带来的文化特征缺失,名实不符,异地同名等,文章最后对地名的翻译给出了建设性意见。根据目的论的创始人之一弗米尔的观点,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行为,带有极强的目的性,这个目的就是译文读者。地名翻译的读者是外国友人,地名翻译应该首先考虑他们的反应和接受程度,根据不同的交流目的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通过研究得出:地名与文化密不可分,因此地名英译要考虑其非物质文化特征,并从中寻求规律以便对地名翻译进行规范,以提高人们对地名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并将中国文化传播得更广,更为世界了解和接受,最终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其他文献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一位伟大的女性作家,她有着起伏跌宕的人生经历:少年时遭受性骚扰;几度的精神崩溃;寻求同性的情谊;最后沉河自尽。这一系列的事件赋予了伍尔夫一生不同凡响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启发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动脑动手自主完成学习,从而不断补充、完善和拓展知识,它强调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作用。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运用到大学英语阅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