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安全有效的疫苗应用至今已有近三十年,但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仍然是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基于HBV基因组序列的差异目前将其分为A~J十个基因型,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广泛分布的主要是B和C两种基因型。研究发现B、C基因型HBV感染者在病毒学、临床表现及对干扰素的反应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目前为止引起B、C基因型HBV表现差异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HBV全长3.2kb,其调控元件包含C、S1、S2与X四个启动子以及EnhI和EnhII两个增强子。鉴于HBV调控元件对其复制、转录及蛋白表达的重要调控作用,我们通过对B、C基因型HBV调控元件的活性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找出两个基因型表现差异的原因及机制。本研究第一部分通过对B、C基因型HBV序列进行同源分析,分别获得这两个基因型HBV基因组的保守序列。之后以本实验室保存的病毒株作为模板进行调控序列的扩增,并将差异位点序列突变为保守序列,成功构建了B、C基因型保守的HBV各调控元件的萤火虫荧光素酶报告质粒,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通过比较B、C基因型保守的HBV各调控元件的活性发现Xp-EnhI、Xp、及BCp活性B、C基因型间无统计学差异,Cp-EnhII、Cp及SpI活性B型高于C型,而SpII活性B型低于C型。随后通过对SpII进行B、C基因型3’端置换发现两个区域对SpII活性均有较大影响。第三部分通过比较证实B、C基因型HBV EnhII活性确实存在差异,并在B型EnhII序列中进行四个C型序列突变,发现1635-1640与1654位点对B、C基因型EnhII活性差异起重要作用。随后通过凝胶迁移阻滞实验初步鉴定出细胞内存在与B型1635-1640位点结合的核蛋白,并通过DNApull down筛选以及质谱鉴定获得PARP1、SFPQ、NonO、Ku70及Ku80五个候选结合蛋白。我们的结果表明转录因子与EnhII1635-1640位点的结合及对其活性的影响可能是B、C基因型HBV表现差异的一个重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