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蓬莱产区欧亚种酿酒葡萄品种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为试验材料,设计不同方式的疏果处理,在果实发育的不同时期(转色期、成熟期和完全成熟期)测定果粒的纵横径、粒重、穗内温湿度、还原糖、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pH、总酚、单宁和花色苷等理化指标,研究不同疏果方式对果实成熟过程中品质指标的影响效果。然后以完全成熟的葡萄果实分别酿造成干红葡萄酒,分析疏果方式的差异对葡萄酒品质的影响。重点探讨了葡萄果皮内及葡萄酒中单宁、总酚和五种基本花色苷单体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不同疏果方式的影响效果。主要结果如下:1.疏粒处理在成熟初期之前能暂时增加果粒大小和粒重,但是在完全成熟期时,疏粒处理的果粒大小和粒重比其它处理方式显著小。2.与对照相比,不同疏果方式都能明显增加果穗内温度和降低果穗内湿度,但是疏粒效果更明显,尤其是在高温时段。3.疏粒处理的葡萄还原糖含量明显高于其它疏果方式,对照的还原糖含量最低且成熟前期增加较少,总体上疏粒大于疏穗,疏上穗大于疏下穗,疏果50%与疏果25%无差别。4.对照的可滴定酸含量显著高于疏果处理,疏果处理间差别小。5.疏粒处理能够显著增加葡萄的成熟度,其它疏果方式与对照无差别。6.疏果处理能够增加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疏下穗和疏下穗一半比疏上穗和疏上穗一半更有利于可溶性固形物的积累。7.不同的疏果方式增加了果实的pH,除了疏粒50%和疏上穗的pH比较高外,其它疏果处理方式和对照的pH差别较小。8.疏粒处理的葡萄总酚和单宁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方式,对照的总酚和单宁含量最低。9.除了疏粒25%稍低于对照外,其他处理方式的葡萄的五种花色苷总含量及其单体含量均高于对照。10.在葡萄酒中,疏粒能明显提高酒精度,其次是疏上穗一半和疏上穗,其它处理方式与对照无差别;疏下穗一半,疏下穗,疏粒25%的挥发酸含量高于其它疏果方式;疏上穗的pH一直处于最高,对照的pH一直处于最低其次是TS下;疏果方式对残糖和总酸含量无影响。总酚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疏粒50%和疏粒25%,疏上穗一半,疏上穗和疏下穗一半,对照和疏下穗。单宁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疏粒50%,疏上穗一半、疏下穗一半和疏粒25%,疏上穗、疏下穗和对照。整个过程总花色苷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疏粒50%,疏上穗一半,疏粒25%,疏下穗一半,对照,疏上穗,疏下穗。单体花色苷含量疏粒处理的总含量最高,其次是对照、疏上(下)穗一半,疏上(下)穗的含量最低,锦葵素葡萄糖苷含量较高,其它四种花色苷的含量几乎很低,其中矢车菊素葡萄糖苷的含量基本检测不到,大量酰化花色苷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