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后期儒家伦理的世俗化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os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后期儒家伦理的世俗化是一场肇端于王阳明而由泰州学派引领的儒家伦理的革新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儒家伦理与传统面向精英知识阶层的、过于理想主义的道德学说发生分离,开始关注商品经济发展与平民日常生活中的价值需要,并通过个体修养方式的简易化变革、平民家族的伦理建构、乡村道德建设与讲会的道德教化深入民间社会并指导大众的日常生活。儒家伦理的世俗化是对传统礼教权威的祛魅,它体现为儒家伦理的社会化、平民化与生活化过程。任何思想都不能脱离它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而天马行空,儒家伦理的世俗化也根植于明代后期社会发展的历史现实,是经济基础与社会结构变迁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政治上,官僚阶层的腐败以及八股取士制度的实行造成了道与势的尖锐矛盾,迫使士大夫不得不转向民间社会,寻求一条直接面向社会基层群体的秩序建构之路;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引发的士商互动,不仅使士人阶层与商人阶层的界限逐渐模糊,也使二者之间的价值理念彼此渗透,催动了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的变革;文化上,精英文化的下移,促进了民众自我意识的觉醒,文化不再是读书人独占的领地,文化与知识的神圣性与神秘感消失,从而进一步消解了知识权威对话语权的垄断。如此一来,长期处于掩抑下的民间社会思潮浮出水面,逐渐改变文化精英主导的旧有的文化格局,泰州学派的思想就是精英文化下移过程中与民众思想合力塑造的结果。可以说,道势相争、士商互动与雅俗交融的社会现实为以王艮为代表的平民儒者融入普遍的理学话语提供了条件。伴随社会的近世转型与文化变迁,儒家伦理的价值取向开始发生变化。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它逐渐改变对超越性的过分执着,转而关注人的生命存在与个体的价值需求,而这一变化的历史转折点就是阳明心学的兴起。王阳明对儒家伦理的重塑为儒家伦理的世俗化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后,王艮与泰州学派诸人极力发展了王学面向民间社会的一面。与传统儒家相比,他们并不以某种人为的价值预设来框定人性,而是主张人性的自然“流淌”,由此出发,便引出对生命保存等自然欲望的肯定,“尊道尊身”、“制欲非体仁”、“育欲”论等都是这一价值立场的体现。此外,他们极力强调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提倡“百姓日用即道”、“自然之谓道”,赋予儒家高标性的“道”以平实的内涵,并通过“赤子之心”说将人性至善这一抽象观念化为经验事实。这些面向平民阶层的道德变革使儒家伦理得以摆脱单纯知识精英的价值立场,开始对民间社会的价值世界产生重要影响。儒家伦理的世俗化并不仅限于价值理念的变革,更落实于思想家们面向世俗生活的多维度道德实践:在个体修养方面,他们将程朱之学的读书穷理、主敬静坐、省察克治的工夫简易化为自认良知、事上磨练、放心体仁等适合普通人的修养方式;在平民家族的伦理建构方面,加强宗族建设,凸显孝悌等伦理范畴的核心价值,并以宗教上的因果报应逻辑论证孝悌的必要性,同时以“显亲扬名,光大门户”的家族伦理融摄追求财富、荣誉等功利性价值;在社会道德建设方面,泰州学派成员作为非职役性地方精英,致力于乡间里闾的道德教化,以圣谕乡约为文本依据,以讲会为教化形式,积极推动儒家伦理向下层社会的渗透。特别是讲会运动的兴起,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超越血缘与地缘的限制,向一种开放式的社会关系发展,在个体人格建构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道德实践将每一个人都纳入到了社会的教化网络,是儒家伦理得以在民间社会实现的关键。总体来论,明代后期儒家伦理的世俗化是中国社会近世转型阶段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也是社会意识发展过程中自我反思与扬弃的一个过程。与传统的儒家伦理观念相比较,世俗化的儒家伦理试图弱化体制的依赖性,将传统儒家自上而下的道德教化路径变为自下而上的民间自治之路;它号召摆脱对道德权威的迷信,主张自做主宰,以每个人心中的良知作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同时,它反对空谈义理以及士大夫过度理想与严苛的精英论调,倡导经世实践,关注民间社会的价值需求。也正由于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儒家伦理的世俗化促成了尚真任性、狂诞不羁的士风与渐趋浮华与开放的世风的形成,对明代后期商业的发展以及明清之际道德启蒙运动的兴起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儒家伦理的世俗化最终酿成了精英儒家伦理与世俗儒家伦理的尖锐冲突,后者在前者的排斥与打压下渐趋衰落,并最终在朝代更迭的历史境遇中渐被民族生存死亡的宏大议题所取代。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儒家伦理从国家制度、学校教育、基层组织等各个领域逐次退场,遭遇了两千年未有之困境。此后,改革开放带来的全球化以及市场经济发展促成的新的价值观念的形成更加凸显了儒家伦理与现代思维方式的格格不入,批判与质疑之声不绝于耳。然而,科学技术发展与工具理性泛滥造成的精神困境以及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认同危机,又为儒家伦理的复兴提供了机遇。明代后期儒家伦理的世俗化代表了儒家学者试图摆脱圣人权威之羁绊,由内在良知主导精神世界的努力,以及试图将精英话语权转向普通民众的企图。它恰恰为我们解决儒家伦理的困境提供了一种思路,那就是摆脱体制依附,使儒家伦理回归个体生活之域,作为个体的精神信仰发挥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蔗扁蛾是危害巴西木、甘蔗等园林植物和经济作物的重要入侵害虫。该虫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我国被发现,现已分布在海南、广东和上海等19个省市,并有迅速扩散蔓延的趋势。对
镁及其合金具有较高的比刚度、减震性、电磁屏蔽性、易切削等优点,在交通工具、电子产品等领域上获得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其滑移系少,阻碍了镁合金的推广和应用。所以深入
民歌在国家民族的文化中,具有传播当地文化和折射社会现状的重要功能。江苏通东民歌的体裁极为地丰富与多元化,不管是号子、山歌抑或是小调等类别,都切实地凸显出通东民歌独有的人文风俗,鲜明而又明晰的形象,真挚而又深刻的感情。然而,在时代日益发达的环境背景下,百姓的劳动水平和日常生活质量也在不断地提高,劳动的工具及其方式日趋机械化,整个经济的发展也呈现出现代化的格局,叫卖调、劳动号子以及田歌等音乐形式也逐渐
目的:探讨纳米氧化铝颗粒对肺组织的结构损伤、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损伤;研究纳米氧化铝引起的肺巨噬细胞毒性及氧化损伤;初步探讨纳米氧化铝颗粒造成的肺损伤机制,为后续毒性研
目的研究一种含草本提取物染发用终产品可能的慢性毒性及致癌性效应,并对其作出安全性评价。方法大鼠经口给予2 000、1 000和500 mg/kg·bw·d某品牌洗染香波,持续104周。产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和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全球一体化市场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原本的蓝海正逐渐被染红。传统的商业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现阶段激烈
本文对人物纪录片《老船长》的创作选题和表现手法进行了反思性探讨。认为人物纪录片的选题,落脚点无疑在于核心人物的选择,而选择的标准应该涵盖两方面要素——人物具有典型
目的:探讨血清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1(IL-21)、趋化因子CXCR受体5(CXCR5)水平及血液CD8^+T淋巴细胞数与HIV感染病程进展的相关性。方法:HIV抗体确诊阳性病人75例
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 cells)在维持机体的免疫耐受与免疫平衡等方面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叉头框P3蛋白(forkhead box P3,FOXP3)是Treg细胞关键的转录因子并且
暖色调长余辉发光材料一直是长余辉研究领域重点。本论文以硅酸盐Sr3SiO5作为基质材料,采用共沉淀、燃烧法结合高温固相反应法成功制备了系列Eu2+掺杂的暖色调长余辉发光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