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运用感觉神经定量检测仪对颈2、颈3电流感觉阈值(CPT)进行测量,用其所得的评分等级进一步量化评估在经筋理论指导下毫火针干预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为经筋理论指导毫火针治疗颈源性头痛提供更为客观的临床数据支持,力图进一步完善其临床疗效评价体系。方法:将60例符合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且符合本次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头痛程度(VAS)评分、颈椎活动度(ROM)评分、并采用感觉神经定量检测仪对颈2、颈3的电流感觉阈值(CPT)进行测量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在经筋理论指导下采用毫火针治疗,隔日1次,共治疗7次。对照组则选择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30003),每日10mg,晚饭后顿服,共服2周。两组患者均在治疗结束后、治疗结束1个月后对头痛程度(VAS)评分、颈椎活动度(ROM)评分、以及由颈2、颈3电流感觉阈值(CPT)定量测量所得的患侧(疼痛较甚侧)评分等级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最后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6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中,回访过程中毫火针治疗组脱落1例、西药对照组脱落2例,实际收集57例。(1)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中的年龄、性别、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临床可比性。(2)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头痛程度(VAS)评分、颈椎活动度(ROM)评分、以及由颈2、颈3电流感觉阈值(CPT)定量测量所得的评分等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临床比较。(3)治疗后VAS评分及疗效评定: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的VAS评分均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后、治疗结束1个月后两组间VAS评分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评分下降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治疗后颈椎活动度ROM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和对照组的ROM评分均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后、治疗结束1个月后组间比较,治疗组评分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治疗结束后、结束治疗1个月后随访,两组患者颈2、颈3电流感觉阈值(CPT)定量测量所得的评分等级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颈2、颈3电流感觉阈值(CPT)定量测量所得的评分等级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结束后两组总体疗效经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经筋理论指导下毫火针针刺结筋病灶点治疗颈源性头痛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由颈2、颈3电流感觉阈值(CPT)定量测量所得的评分等级在采用毫火针干预后明显下降,头颈部疼痛症状得到缓解,初步证明颈源性头痛与颈部神经功能障碍有关,且毫火针能有效改善其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2、感觉神经定量检测对于诊断颈源性头痛患者颈部神经损伤的程度、定位以及临床疗效的评定具有量化、客观、准确的意义,可作为临床医生对颈源性头痛颈部神经损伤的诊断以及疗效评定的新方法,有望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