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八珍汤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术后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等情况,客观评价其对胃癌术后患者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及术后营养指标的影响。并在观察过程中对八珍汤联合早期肠内营养的安全性作出相应的评价,明确八珍汤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术后患者的治疗作用,为临床提供相应的依据,进一步推广八珍汤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在临床的应用。方法根据统一的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期间在宁波市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住院,临床诊断为胃窦癌、胃角癌、胃体癌、贲门癌患者,分期为Ⅰ期、Ⅱ期、Ⅲ期,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1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66例。对照组单纯使用肠内营养制剂瑞素,实验组使用八珍汤联合肠内营养制剂瑞素。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手术方式、手术时间、肿瘤分期、术中出血量、术前体重、术前血红蛋白、术前白蛋白、术前总蛋白、术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术前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术前肌酐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手术均采用全身麻醉。单纯的早期肠内营养为术后12小时后先给予0.9%的氯化钠250ml,以20ml/h营养泵匀速恒温滴入,无不适者,在术后24小时给予肠内营养液瑞素。八珍汤为中药房煎制的中药便饮包,在术后24小时后,经鼻肠管与肠内营养液瑞素以相同速度经营养输注泵注入,八珍汤输注时间为每日晨7时和晚17时(24小时制),使用专用恒温加热棒加热至37℃左右,24小时持续均匀输入。若患者在排气通便后拔除空肠营养管,继续根据医嘱口服八珍汤和肠内营养液至术后7日。于手术前1天,手术后1天以及手术后第7天从病人外周静脉采血,测定血常规(血红蛋白)及肝肾功能(白蛋白、总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并予术日晨及术后4日、术后8日测量体重;观察患者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总费用、术后3日体重损失情况(术后4日晨体重-术日晨体重)、术后7日体重损失情况(术后8日晨体重-术日晨体重)、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等胃肠道反应等指标,使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较,在性别、年龄、术前体重、术前血红蛋白、术前白蛋白、术前总蛋白、术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术前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术前肌酐等这些术前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2.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较,在肿瘤部位、肿瘤分期、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天腹腔引流量、术后7天腹腔引流量上无明显差异(P>0.05)。3.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术后7天内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术后7天内的腹泻发生情况少于对照组(P<0.05)。4.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术后7天,实验组患者血红蛋白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白蛋白及总蛋白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5.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较,术后7天患者肝肾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较,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首次肛门排便时间、术后7日体重损失、术后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等方面,实验组在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7日体重损失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总费用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癌术后患者机体的营养状况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应用八珍汤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改善胃癌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加快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加速患者康复,缩短住院天数,减少住院费用,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较好的将中医药治疗手段运用于胃癌的术后治疗方案中,为推广中西医结合疗法在胃癌术后患者中的运用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