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耕地一直被视为最宝贵的自然资源,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物质需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耕地的利用程度持续加大,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现象越来越多,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量越来越大,使得耕地所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耕地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耕地生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研究耕地的生态安全状况不仅可以为维持农田系统的稳定提供帮助,还可以为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决策提供参考。任县作为农业大县,耕地面积比重大,占全县总面积的70%以上,农业在该县经济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耕地的生态环境对整个任县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在对相关研究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界定了耕地生态安全的内涵,以PSR模型为基础,筛选出可以反映任县耕地生态安全状况的指标,构建出一套适合任县耕地特点的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综合指数法相结合的方法对任县2003年到2012年的耕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阻力诊断模型,计算了2003年到2012年各年份各因素对任县耕地生态安全提升的阻力度,研究结果如下: (1)本文分析总结了不同学者对耕地生态安全内涵的相关研究,结合任县的特点对耕地生态安全的内涵进行了总结,即指在经济、社会、自然3者共同影响的作用下,耕地所在的环境是健康的或受到的不利影响是较少的,并且耕地自身能保证结构稳定与功能持续稳定,可以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2)总体上看,2003年到2012年任县耕地生态安全状态变化为“较不安全”—“临界安全”—“较不安全”—“临界安全”,生态安全综合指数总体呈现变大的态势,由2003年的0.4185提升到2012年的0.5076,在2006年的时候,耕地生态安全指数达到最大值,为0.5199,可见,全县耕地生态安全水平普遍较低,而耕地生态安全的综合指数最低值出现在2009年,仅为0.3443。 (3)在2003年时,对任县耕地生态安全提升阻碍度较大的因素包括土地垦殖率、成灾比例、单位面积耕地农药使用量以及粮食产量4个因素,这4个因素的阻碍度均在10.00%以上;2008年各指标中对耕地生态安全提升阻碍度较大的因素主要为: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化水平、单位面积耕地化肥使用量以及土地垦殖率,阻碍度均在8.00%以上;到了2012年的时候,任县耕地生态安全水平提升的主要阻力包括:人口密度、人均耕地面积、单位面积耕地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以及城市化水平。从系统角度分析,压力系统的阻碍度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由2003年的19.21%增加到2012年的65.08%;状态系统的阻碍度在这10年内变化较为平稳;响应系统的阻碍度呈现下降趋势,由2003年的45.52%下降为2012年的8.27%。从三个系统的对比中可以发现,2003年到2006年之间响应系统的阻碍度最大,而从2007年开始压力系统的阻碍度逐渐成为主要阻力来源,并且变得越来越大。根据阻碍度诊断结果,提出了增加耕地面积,提高人均耕地面积、严格控制化肥使用量,注重耕地利用的生态效应、加强农田保护林及相关生态建设3项耕地生态安全提升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