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惠利他链:官民慈善组织资源动员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meng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源动员是指组织利用环境获得稀缺而有价值的资源以维持运转的能力,即有能力获得达至目标的工作方式。对于主要依赖于外界资源的慈善组织来说,无论其是官办还是民办,资源动员都是其生存之根本。当然,官民两类慈善组织在资源动员路径与方式上必定有不同,通过比较找出其不同的原由、各自的优势、互补融合的可能,以构建出理想的资源动员模型是主要的研究目标。而且,目前官办慈善组织的“去行政化”成为显性议题,去什么?保留什么?如何去?只有在充分明白两类慈善组织运作的本质与逻辑基础上,我们才能进行判断与抉择,而不是盲目的“去行政化”。资源动员是贯穿慈善组织运作始终的一个过程,以其为视角来探讨以上问题,采用选取富有代表性个案进行比较研究较为适宜。因此,本研究在对我国慈善组织资源动员实践与研究文献的总结分析上,借鉴合法性、社会认同、社会交换等理论工具,分析比较了慈善组织资源动员的合法性、公信力、动员技术三个要素的运作,对要素运作中所展现的动员结果、动员路径、动员逻辑也进行了比较分析。论述分析的主要观点如下:(一)官民慈善组织在资源动员的合法性、公信力、动员技术这三个要素的运作上有很大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动员路径和框架。官办慈善组织作为政体结构内的组成部分,其资源动员主要依赖政府的组织安排与制度化资源,行政合法性要素的运作统合了公信力与动员技术要素,形成“依附性”的动员路径和“政慈一体化”的动员框架。民间慈善组织资源动员以“共意性”为主要特征,公信力要素的运作显著,这表现为其作为社会域内的重要组织形态,主要依赖组织的公信力,以及与政府、企业、同类组织、公民之问的良好嵌入性关系网络来达成目标,形成“嵌入一体化”的动员框架。(二)官民慈善组织资源动员逻辑具有同一性:遵循互惠利他逻辑,创造社会交换价值链来获取资源。互惠是慈善组织在资源动员中使各参与主体的需求得到满足,利他价值是慈善组织资源动员的目标也是互惠交换得以可能的根本。因为慈善利他行为能提供道德、尊敬、形象、自我发展等社会资源。慈善组织可以通过项目、活动或仪式,将这些社会资源与潜在的拥有可捐赠的经济资源者进行对接,从而获得以人、财、物为主的实体慈善资源。所以,慈善组织(动员主体)以满足捐助参与者和服务对象的多重需求为出发点(需求主体),然后通过设计多样互动平台,在与捐助参与者(动员客体)持续的非等价的交换互动中,将可能的潜在的利已驱动和显在的利他驱动结合,实现从需求主体至动员主体再到动员客体然后回到需求主体的互惠利他循环链。但官民慈善组织资源动员的互惠利他逻辑也有内在差异。官办慈善组织资源动员的运作动力、动员潜力及服务效果都源于政府与慈善组织之间的同体异形关系,具有强烈的为国家政绩服务的目标取向;服务对象在互惠利他链中只是单纯的单向度的接受款物者,不具有参与性与主体性;慈善组织资源动员能力和效率与组织成长之间相关性不明显;这一互惠利他链具有单向流动性强特点。而民间慈善组织的资源动员以促进组织自身的成长和社会发展为目标,它以多层面项目活动作为启动原点,促进资源在慈善组织、动员对象、服务对象、国家政府之间的良性循环;服务对象也是传递公益慈善价值并提供服务的主体之一,其动员的互惠利他链具有多向循环流动的特点。(三)构建了慈善组织资源动员互惠利他链的理想模式。官办慈善组织近两年遭遇了接二连三的的公信力危机事件,这使如何弱化官办慈善组织的行政色彩,打破其资源垄断地位,促进其转型成为重要问题。而民办慈善组织面临如何抓住机会增强独立性与自主性,提升资源动员能力问题。实践经验表明,官办慈善组织转型后依然保持着它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网络,如扶贫基金会。民间慈善组织的资源动员能力和政府的培育支持也是不能分离的。所以,慈善组织的资源动员要打破国家与社会、官方与民间这样二元区分框架,形成“国家在社会中”的互惠利他循环链:慈善组织通过合法性、公信力、动员技术等要素的有效运作,让公众与企业开心地捐赠出资源,使公众与企业放心地让慈善组织有效输送资源,服务对象积极参与资源的传递,国家更有力地投入制度化资源,从而吸引公众与企业下次更开心地捐赠出更多资源。这里的制度化资源是指国家统一规制公平的资源竞争环境,培育社会监督机制,支持民间的专业性评估机构,以帮助社会公众对慈善组织的规范性进行鉴别并作出捐赠选择,而并不根据组织的出身背景来给予特有的机会或资源。事实上,慈善组织运作中的互惠利他链也正是其社会发展功能得以实现的内在逻辑。因为慈善组织的资源动员是一个将经济理性与道德责任、生命价值、社会发展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的一个场域。它是一个联接社会各方的关系体,在这个关系体的运作中,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因为一个共同的美好目标——公益慈善作为纽带而聚集在一起,在互动沟通中兼容了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双重目标。因而,慈善组织在募捐活动、社会服务、志愿服务、价值倡导等公益慈善行动中,充分突出捐赠者与参与者的意义及对社会的贡献,充分推动互动者之间不同需求的对接与传递,服务对象也作为传递慈善价值并提供服务的互动者参与其中,从而形成一个从“慷慨至慷慨的再生产”互惠利他链,这是使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机会与发展成果得以可能的重要方面。这一逻辑的结果必然体现在改善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这正是慈善组织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功能得以发挥的内在逻辑。不过,本研究的结论受到了民间慈善组织规模过少的限制。本研究所选择的民间慈善组织个案虽具有很强的典型性与代表性,但也是为数极少的民间慈善组织中最具规范性与实力的代表。因而,其资源动员技术在某些方面不具有很强的借鉴性。这对结论的有效性有一定的影响。另外本研究也未对企业捐赠的动员作专门性分析,而是将其嵌入在比较分析的各章内容中,不能清晰地看出企业捐赠在两类慈善组织资源动员中的差异性特征。这有待于以后的研究进行推进。
其他文献
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植物病毒,其发生和流行严重威胁着烟草等经济作物的安全生产。在病毒-昆虫-寄主植物三者长期的协同进化过程中
为研究白榆苗木在盐碱胁迫下的生理指标变化规律,筛选有效评价指标,并对家系进行耐盐碱能力评价,以9个白榆家系的一年生苗为材料,在土壤盐碱含量梯度控制试验条件下,测定了不
[目的/意义]通过对档案文献编纂成果传播媒介评价的实证研究,为档案文献编纂成果的有效传播和用户满意度的提升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方法/过程]通过文献搜集、专家访谈以及
企业管理软件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软件制造厂商纷纷开始服务模式的创新,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新的服务模式在服务管理的ITIL最佳实践理论基础上,借助现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技
大体积混凝土的抗裂防渗问题一直是工程界关注的重点。本文依托某长江特大悬索桥工程,结合桥梁锚碇部分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及技术要求,从研究原材料、配合比的角度对桥梁锚碇用
传统婚嫁仪式是A村土家族社会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是村民们在漫长的文化时空中创造并积累的,具有本民族独特的形式和风格,是土家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具体表现和反映。随
【目的/意义】针对社交媒体文本数据知识发现系统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探讨社交媒体文本数据知识发现系统的运行机制。【方法/过程】依据系统论、协同论和耗散结构理论原理
近年来,公安交通管理机关为了加强道路交通管理,研究、开发和应用诸如摄录像等科技手段,查处交通违章。这一手段的实施,不仅提高了执法效果,震慑了违章人,同时也是对公安交通
3D打印技术是近几年兴起的一项新的科学技术。随着3D打印技术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其给社会治安管理、商标权和专利权保护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基于此,本文从法律层面对3D打印技
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是农民重要的财产权,解决了农民的居住福利。宅基地征收补偿应分类补偿,并保证失地农民的居住福利不降低。以威海城中村——老集村为研究对象,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