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与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文学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mesfa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1900-1928)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这一时期的文学深植于乌托邦思想,知识分子通过文字表达对完美的新中国的向往,以及对黑暗现实的批判。从乌托邦的角度对当时的文学进行观照,不只是为了缅怀与追忆,更是为了能够重新认识那个时期的文学生态,也为了能够给当下的文学发展提供某种启示。论文研究时段约为1900年至1928年,但论述时也会涉及一些稍稍超出此时间范围的重要文本,在广泛搜集材料的基础上试图探讨乌托邦如何影响并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二十世纪初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如下:绪论部分首先对乌托邦进行概念界定,梳理乌托邦的词义演变、中国文化中的乌托邦传统以及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乌托邦的接受,并对以往关于乌托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由此得出选用乌托邦作为视角的原因、意义,以及可能带来的创新点。第一章在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勾勒二十世纪初中国乌托邦思潮的变迁轨迹,对清末、辛亥革命后、五四三个时段内乌托邦思潮的形成原因、特征与意义加以分析,用政治文化视角分析乌托邦与文学之关系,为以后各个章节的论述奠定基础。可以清楚地看到,乌托邦在清末时期开始具有了现代性,通常指向现代的民族国家;辛亥革命后的乌托邦与共和关系密切,或者被建构于共和的框架之下,或者指向更完美的社会理想;五四时期,知识分思考乌托邦的角度发生了偏移,他们更加关注“人”,由此产生的文本便很少再偏重于乌托邦的细致规划,更可看作是一种精神的表达。第二章从时空的角度论述乌托邦对文学叙事所产生的影响。正是由于知识分子时空意识的更新使得中式乌托邦从“桃花源”过渡到了“新中国未来”,其时空维度的变形为文学增添了新的特质。就时间方面而言,文学中开始出现大量的“未来”叙事,而《新中国未来记》与《世界末日记》两个文本的同框更是显示出不同时间观念的缠绕交杂;就空间方面而言,此时期的乌托邦空间具有了流动性与生长性,体现出具有现代性的政治理想。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庆典意象的频繁出现,这个想象的时空共同体促使文学成为一种行动。第三章从人物角度论述乌托邦之于文学的影响。乌托邦思想家之身份意识的转变造就了不同类型的乌托邦形态,从而使得乌托邦子民的形象也产生了差异。其实,乌托邦进入文学时便为文学带来了一些新人形象,如留学生、科学家等,而且也改变了旧有的人物形象,如女性。乌托邦文本中的女性形象从引领者、缔造者逐渐变成了平常的“人”,这也是小人物的发现的一种,从理想人物形象的变迁中尤可见出乌托邦思潮的转型。此外,在一些乌托邦文本中时常会出现性质检验的仪式或主体缺失的状态,体现出作者不同的政治理想。第四章主要论述在走向乌托邦的过程中,革命作为文学主题的原因、表现与意义。知识分子在追寻乌托邦时通常将革命作为必经之途,革命的重心则随着乌托邦思想的变迁而产生位移。当革命成为文学主题时,作家或者以恶托邦之惨相警醒民众,或者以优托邦之完美吸引民众,从而强化革命的正当性。不过,乌托邦本身所包含的悖论往往会使革命的表达陷入某种困境,如个体困境,理性困境等。结语部分总结乌托邦对二十世纪初中国文学转型所起的推动作用,并对乌托邦之于三、四十年代文学的影响作了相关交代,在此基础上反思乌托邦所可能误入的歧路,如极权与虚无等。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如若没有乌托邦,文学就不再具有超越性,而人类文明终将陷入停滞状态。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发展是现代化背景下学科教学的必然发展方向,它不仅能够拓展学科教学的内容,还能带给学生别样的学习体验。基于此,本文简述了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整合的价值,并从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搜集教学资料,采用微课视频形式开启预习环节,借助媒体教学设备引进趣味导入,运用虚拟现实技术重现历史情境,应用课堂线上平台引入扩充资源,使用网络沟通软件拓展教学范围等方面对初中历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策略进行分
在教学信息化背景下,多媒体教学虽然已经成为了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模式之一,但其应用却主要集中在新课教学领域,复习课教学方面的多媒体技术运用仍相对较少,且存在着应用形式单一的问题,而初中历史复习课的教学效果,也因此受到了不小的影响。本文从多媒体教学的角度出发,结合相关教学实践经验,对初中历史复习课教学的有效策略展开分析,同时提出了一些初中历史复习课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近视防控是一项长期的、困难重重的工作,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儿童青少年的眼睛。2021年,在介绍《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印发3年来的有关情况时,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吴良有表示,自2018年以来,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近视防控持续向好、总体见效的局面基本形成。在近视学生中,2020年中高度近视比例较2018年下降了0.6个百分点,其中初、高中学生的高度近视比例较20
期刊
长期以来,社会对儿童青少年近视普遍存在“重治轻防”的错误观念,防控近视的“伪科学”及不良机构层出不穷,一些家长视近视为洪水猛兽,病急乱投医。而另一些家长选择视而不见,听之任之,马放南山,加剧了孩子近视的发展进程。在近视防控这场长期的拉锯战中,面向大众的近视防控科普教育已刻不容缓。通过有效纠正孩子的不良用眼行为和习惯,辅之以科学的防控近视措施,广泛传播科普信息,
期刊
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引下,新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践中,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逐渐凸显,如何构建信息化的、多媒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引发广泛关注,成为教学改革实践中需要重视的问题。本文在研究中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入手,从多媒体视频可视化教学、多媒体视频情境化教学、多媒体视频拓展化教学等多角度对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进行了系统的探究,旨在能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优势,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改革优化
目的:通过观察青少年近视进展过程中优势眼中左眼及右眼的占比和性别分布,优势眼及非优势眼近视程度及增长速度的差别,分析优势眼在近视进展中的特点。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20-02/05期间我院就诊的235例7~17岁青少年近视患者进行眼部结构检查排除各种眼病,并进行优势眼(卡洞法)测定及散瞳后综合验光,均配戴单焦框架眼镜矫正,1a后复测优势眼(卡洞法)及散瞳后综合验光。结果:研究对象中,优势眼为右
逮捕作为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一项最严厉的强制措施,在保障刑事诉讼顺利进行,有力惩罚犯罪,维护社会秩序中发挥了十分重要作用。逮捕措施是未经审判而对人身自由的限制,在法理上与无罪推定的要求不相吻合。为防止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对逮捕措施的犯罪控制功能的过度追求,从而导致肆意剥夺被追诉人人身自由的司法行为,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和域外法治国家均详细规定了逮捕及捕后羁押救济的程序。在刑事侦查过程中,强制措施的适用反映了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技术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将多媒体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相融合,不仅是推动初中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而且对建构初中英语教学新模式、提升教学效率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目的:系统评价曲妥珠单抗(T-mab)联合替吉奥+奥沙利铂(SOX)治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进展期胃癌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搜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T-mab联合SOX治疗HER-2阳性进展期胃癌的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
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社会背景下,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发生了变化。教师开始积极探索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力求构建信息化的实验教学空间,辅助学生对初中生物实验知识进行学习。本文从多媒体视频展示、多媒体模拟教学、多媒体突出重点、多媒体资源整合角度入手,对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