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档案馆是收集、保存和利用档案信息的场所,是人类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的见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档案馆的定位及服务模式逐渐随着人们的观念意识及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发生了转变:开放化已成为新时期档案馆建设的大势所趋。档案馆公共服务空间的开放是档案馆走向开放的重要一环,怎样运用建筑设计的方法来解决档案馆公共服务空间的开放性问题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对比分析、多学科交叉等多种研究方法,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研究。首先,通过对相关档案馆开放性与地域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发现了现状研究的不足——缺乏开放性与地域性相结合的研究;同时对档案馆的开放性概念进行了探讨,并将其转译为档案利用的便捷性和舒适性。随后通对珠三角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五家档案馆进行实地调研,将开放性的概念进一步落实到建筑实体,总结出档案馆公共服务空间主要存在着功能、空间及环境氛围开放性不足的问题。第三、四、五章是本文的核心章节,主要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分别从公共服务空间的功能开放、空间开放以及环境氛围开放三大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设计策略。第三章功能的开放策略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档案馆建筑与其他公共文化机构、教育科研机构及行政管理机构的公共服务功能开放共享,另一方面是档案馆建筑自身功能的优化,如增加公共服务空间面积、功能的拓展与复合、优化公共服务流线等;第四章空间的开放策略主要从建筑对城市空间的开放及建筑自身空间的开放两大层面来建构:通过优化档案馆建筑与城市空间的过渡、弱化建筑体量、消解建筑界面、增强建筑可进入性等方式可以促进档案馆建筑对城市空间的开放;通过建筑空间的“去中心化”及分级开放可以进一步增强建筑自身空间的开放性;第五章通过对室外的入口广场、庭园景观、小品陈设及室内的装饰装修、光环境等空间环境要素的分析研究,提出了环境氛围营造的开放策略。第六章是对本文的总结及对档案馆建筑研究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