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作者试图从界定、特点、类型、功能和理解方面对语用模糊进行研究,同时也对限制语用模糊的常用策略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进行了探讨。在导言部分,作者明确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范围以及语用模糊的种类,然后辨析了模糊与歧义、间接、含混的区别。在第一章中,作者试图通过运用语用学理论对语用模糊进行分析,旨在发现语用模糊的产生机制。经过分析,作者发现运用语用模糊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或者减少面子威胁。合作原则和关联理论能够帮助人们理解话语的隐含信息。第二章重点讨论了语用模糊的分类。托马斯把语用模糊分为四类:多重型、双重或数重型、条件型和语篇型。作者认为有必要从谈话的双方,也就是说话者和受话者来考虑语用模糊。本文将语用模糊分为横向型、纵向型、条件型、话语型、客观型和主观型。第三章讨论了语用模糊的特点。它除了普遍存在性这一特点之外,还具有费时和冒险性、礼貌性、意义不确定性、间接性和对语境的依赖性的特点。语用模糊的目的和功能在第四章中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语用模糊可以增加或减少言语的趣味性、曾强表达力、达到修辞效果和照顾面子。第五章和第六章探讨了如何对语用模糊进行理解。对语用模糊的理解有四种情形:既理解话语之意有理解语用之意、只理解话语之意,只理解语用之意,既不理解话语之意又不理解语用之意。作者同时又讨论了影响理解语用模糊的因素。第七章分析了语用模糊在交际中的运用以及它给外语教学带来的启示。语用模糊是一个非常实用的策略。交际的双方都想通过它来实现自己的意图,获得谈话的有利地位,并且阻止对方使用模糊性语言。因此,托马斯又把这种交际策略分为话语层次策略和语篇层次策略。最后,在结语中作者对前面的论述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一些本文尚未解决的问题,主要是:1)语用模糊的跨文化研究方面究有待系统的研究。2)语用模糊的认知机制方面有待进一步探讨。3)目前对语用模糊的语篇和话语层面的分析还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