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结合生态旅游资源的内涵和特征,综合运用经济学、资源学、生态学、地理学、景观学、伦理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注重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按照调查研究、比较分析、定量分析、建立模型、综合评价、提出对策的思路,对生态旅游资源配置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生态旅游资源配置评价标准并进一步应用于黑龙江省的生态旅游资源配置,提出合理配置的对策建议。经济发展、资源利用以及环境保护所构成的矛盾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所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生态旅游作为人类进步、经济增长、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的结合点,它的产生与发展也离不开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人类进步等诸多背景。资源的合理配置是资源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它一般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较高的层次是指资源如何分配于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生产单位,其合理性反映于如何使每一种资源都能够有效地配置于最适合的使用方面。较低的层次是指在资源分配为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生产单位、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何组织并利用这些资源,其合理性反映于如何有效的利用它们,使之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生态旅游资源其本身既是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的统一,又是经济资源。自然资源涉及利用和保护,有明确的价值内涵;经济资源涉及效率配置和收益,意味着资源价值市场的实现。生态旅游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一方面是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实现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配置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旅游资源配置评价,是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和生态旅游建设项目实施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环境影响、生态影响、社会影响等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建立综合效益最大化的模型,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的环境影响、生态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并对生态旅游资源配置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生态旅游资源配置评价不仅是旅游资源配置、旅游活动开发的前提和指导,同时也是生态旅游开发进程中乃至项目完成后跟踪监测的有力工具。鉴于生态旅游资源特殊的环境资源性、经济资源性、及天人合一的生态属性,所以对于生态旅游资源配置的评价也可以从这样三个角度,即配置的环境评价,配置的经济评价和配置的生态伦理评价。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生态旅游资源、旅游区位、市场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和分析;定量分析计算出黑龙江省生态风景区旅游承载量。指出黑龙江省应确立旅游业发展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源优势为依托,坚持集约经营,整体推进,超前发展,保护环境的原则和加大力度,加快发展,力争跨入旅游强省行列,成为中国北方重要旅游目的地的目标。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抓住重点、梯次开发”的原则,加快旅游资源开发。依托中心城市、交通干线、重点景区和边境口岸,开发形成以冰雪、森林、湿地、草原、农业等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