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罗哌卡因持续滴灌阻滞肋间神经在胸外科开胸手术后的镇痛作用,探讨其在胸外科术后镇痛的临床应用价值及适应范围。方法:选择胸外科手术患者共6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每组20例。A组患者为空白对照组,术后采用肌肉注射盐酸哌替啶注射剂止痛;B组术后采用患者静脉自控式镇痛(PCIA 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C组术后采用罗哌卡因持续滴灌阻滞肋间神经方式镇痛,泵内药物为:罗哌卡因225mg加生理盐水至200ml。术后分别观察记录分析A、B、C组7天内以下指标:1、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记录术后患者全麻清醒后1-7天的评分(0-10分),三组患者全麻苏醒后,观察患者疼痛指标,若VAS≥5时予以盐酸哌替啶注射剂肌肉注射镇痛,按1mg/kg计算,50-100mg/次,每日2次记录VAS指标,以高值为当日VAS最终值。2、术后排痰情况(自主排痰、辅助排痰、被动排痰比例)。3、术后盐酸哌替啶注射液三组的使用总量。4、术后并发症出现率(肺不张、胸腔积液、伤口感染)。5、术后麻醉副反应出现率(尿潴留、嗜睡、恶心呕吐、皮疹)。结果:1、术后第1日三组VAS值,A(7.5)、B(6.0)、C(5.1),两两组之间以SNK(Multiple range test)法比较P<0.001,有统计学意义,C组镇痛效果明显好于A、B两组,三组术后第1日VAS标准差分别为:A(1.0)、B(1.026)、C(1.917),C组中标准差大,C组内镇痛效果差异大,稳定性较差;术后第2日三组VA S评分平均值分别为:A(6.4)、B(4.85)、C(4.25),VAS评分平均值C组与A组及B比较均P<0.001,有统计学意义,C组镇痛效果好于A组及B组,A组与B组之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C组及B组与A组比较P<0.001,有统计学意义。C组与B组镇痛效果优于A组,C组与B组之间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7天,A组VAS为(3.45、3.15、2.3、2.10、2)B组VAS为(3.20、2.80、2.3、2.05、1.8)C组VAS为(3.1、2.75、2.3、2.05、1.75)三组之间两两比较SNK P:0.298、0.208、1、0.953、0.375,均>0.05,故术后3-7天内三组V AS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术后排痰情况:自主排痰率:A组<B组及C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C组自主排痰率比较,B组<C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辅助排痰率:A组、B组及C组三组相互两两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被动排痰率:A组>B组>C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C组的被动排痰率比较,B组>C组(P>0.05)无统计学意义3、术后三组盐酸哌替啶注射液的使用量:分别为:A(156.75±55mg)、B(70.55±32mg)、C(50.41±60mg)。A、B、C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4、术后并发症:肺不张发生率:三组分别为:A(20%)、B(10%)、C(5%)例,P>0.05,三组相互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胸腔积液发生率:三组分别为:A(25%)、B(15%)、C(10%)例,三组相互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伤口发生感染:A组有1例,B组及C组无伤口感染发生,P>0.05.三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5.术后麻醉副反应率:A组>B>C组,P>0.05.三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胸外科开胸术后罗哌卡因持续滴灌阻滞肋间神经可为部分开胸手术后患者提供理想的镇痛。尤其胸部手术切口<20cm,无肋骨损伤等创伤较小的开胸手术患者,罗哌卡因持续滴灌阻滞肋间神经能发挥更稳定的镇痛效果,可能系该镇痛方式的相对适应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