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氯化钠治疗对新生儿颅高压的影响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162282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3%氯化钠对新生儿脑水肿与颅高压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新生儿颅高压患儿54例随机分为20%甘露醇治疗组(甘露醇组,n=26)和3%氯化钠治疗组(氯化钠组,n=28)。所有患儿于治疗前和治疗5天后(第5天用药后12小时)进行腰椎穿刺测定颅压,留取脑脊液进行常规、生化、培养检查;同时抽静脉血测血清Na+、Cl-及血浆渗透压变化。比较两组的降颅压效果、最终疗效和住院时间。对部分感染性脑水肿患儿观察治疗前后脑脊液中细胞因子TNF-α, IL-1和IL-10的变化。结果1、54例新生儿颅高压患儿治疗前ICP均明显升高,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颅内压力均明显降低(P<0.05),3%氯化钠的降颅压的疗效优于20%甘露醇组(P<0.05)、治疗5天后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20%甘露醇组(P<0.05)。2、治疗前两组脑脊液和血清中Cl-含量均正常,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20%甘露醇组血清Cl-浓度低于治疗前(P<0.05),而3%氯化钠组无此现象(P>0.05),并明显高于20%甘露醇组(P<0.01);3、最终疗效和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4、对44例新生儿感染性脑水肿颅高压患儿的临床疗效分析,其结果与总结果一致。5、感染性脑水肿颅高压患儿两组治疗前脑脊液中IL-1、TNF-α和IL-10含量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脑脊液中IL-1含量均明显下降(P<0.01,P<0.05),虽TNF-α和IL-10含量的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但3%氯化钠组TNF-α的含量明显低于20%甘露醇组(P<0.05)。结论1、3%氯化钠对新生儿脑水肿与颅高压患儿有明显的疗效,其降颅压作用优于20%甘露醇。2、3%氯化钠对新生儿颅高压患儿的血钠、血氯及血浆渗透压无明显影响;而20%甘露醇可引起患儿血氯的降低。3、3%氯化钠抑制新生儿感染性颅高压患儿脑内促炎因子(TNF-α、IL-1)释放的作用可能优于20%甘露醇。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GLP-1(7-36)对高糖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正常糖(5mmol/l)和高糖(33mmol/l)环境下培养的HUVECs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GLP-1(7-36)(
酒店企业成本管理中普遍存在着成本意识淡化、成本管理弱化,成本行为软化的“三化”现象,致使成本失控日益严重,成本水平高居不下,严重制约着企业效益的提高,影响了企业的发
目的研究加强型硬膜外导管与普通型硬膜外导管在小儿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中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而探讨此两种导管的临床安全性,为临床小儿硬膜外麻醉中硬膜外导管
目的肺炎链球菌溶血素(Pneumolysin,PLY)是由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S.pn)产生的一种重要的溶细胞毒素。近年来研究证实小剂量PLY可诱导宿主细胞凋亡,但其机制
目的:分析轻、中、重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应的治疗方法,以更好的诊治大疱性类天疱疮。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2002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首次住院确诊的60例资料完整的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查阅其病史资料,依据皮损受累面积分轻、中、重度三组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各组指标的差异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本组资料共60例患者,其中轻度18例、中度17例、重度25例,
目的:观察乳化异氟烷(emulsified isoflurane,EI)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检测谷氨酸受体6-突触后致密物质95-混合谱系激酶3活性的变化,探讨EI发挥作用的具体
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CMT)具有高度的临床和遗传异质性,是最常见遗传性的周围神经病,临床上以肢体远端肌肉的进行性对称性的无力、萎缩、感觉减退和腱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