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观察手法、颈操、中药袋综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推论脊柱稳定性(尤其是动力平衡)在颈性眩晕中的作用,探求其机理。【研究方法】临床研究通过对符合标准的90例颈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手法组、手法+颈操组和手法+颈操、中药袋组。单纯手法组施以手法治疗,手法+颈操组在应用手法的基础上坚持颈操锻炼,手法+颈操+中药袋组则在手法与颈操锻炼上再加以应用中药袋外敷颈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结束后、治疗结束半年后观察并记录患者症状、体征、颈椎X线及椎基底动脉多谱勒。【结果】三组在症状评分相比较上,手法+颈操+药袋组治疗效果最佳,差异有显著性(p<0.05);三种治疗方法对椎间隙狭窄、棘突偏歪、寰枢关节半脱位、颈曲改变等病理变化有一定的疗效,治疗结束后可见手法+颈椎操组优于单纯手法组,而手法+颈操+药袋组而效果最好,半年后复查可见手法+颈椎操组效果仍较手法+颈操+药袋组差,并常有反复。Borden氏法的颈曲值在手法的基础上能纠正一定的病理变化,以手法+颈操+药袋组为佳,并能保持较长期的效果;改善椎动脉血供的效果方面,无论是治疗结束后,还是治疗结束半年后均以手法+颈操+药袋效果最佳,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性眩晕的发生发展是建立在脊柱稳定性破坏的基础上,动力性失衡具体关键性作用。在治疗上,纠正内源性稳定并尽量提高外源性稳定可取得良好疗效,并使疗效得较长期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