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农业就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基础产业。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农业生产也有了飞速的发展,土地利用效率逐渐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但是传统的粗放型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农业生产用水浪费严重,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较大使耕地受到污染、养分流失,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等。为解决这种依赖增加劳动和扩张土地的粗放经营方式造成的资源浪费及生态环境问题,使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保障,我国提出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由此传统的农业也逐渐向具有生态文明内涵的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等方向转变。循环农业是以资源循环有效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出发点,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来进行农业生产与消费活动,从而实现农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和生态协调发展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是循环经济理论在农业生态系统中运用产生的一种新兴的农业发展方式。循环农业的发展不仅能够缓解农村资源紧张的局面,减轻农村生态环境的压力,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而进行循环农业发展的基本前提就是了解目前循环农业发展水平以及存在的问题,这就要对循环农业的发展进行评价。研究循环农业发展综合评价,能够科学客观地了解循环农业发展的水平及变化,发现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于解决农村农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贵州省作为西南高原山区传统的农业大省,气候温暖湿润,生物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特色产业的优势和潜力。近些年来,在国家以及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贵州省在循环农业领域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取得成效,循环农业污染防治能力提高,形成了一批可行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但也面临着人地矛盾突出、农业受灾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等多重压力,循环农业发展还任重道远。因此本文以贵州省为研究对象,根据贵州省的各项相关数据,对贵州省循环农业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得到近些年贵州省循环农业发展水平的变化,找出阻碍贵州省循环农业发展的因素,对实现贵州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贵州省循环农业发展综合评价为研究内容,根据贵州省实际发展情况和数据的可获性,构建了贵州省循环农业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资源环境安全四大类指标,运用熵值法对贵州省循环农业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同时横向选择西南地区的四川、重庆、云南、西藏以及湖南和广西进行比较,考察贵州省在西南地区及周围省份中的循环农业发展水平中的情况。最后根据循环农业发展水平及指标数值,对制约其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及障碍度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总体来看,2005年至2014年贵州省循环农业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的趋势,在2006年和2011年存在小幅下降,其中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评价指数年均增长速度最快,其次为资源环境安全指标和资源循环利用指标,资源减量投入指标近10年一直在持续波动。第二,在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横向对比中,贵州省的循环农业发展水平处于中等位置,仅次于湖南省和四川省。相对于其他地区,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较为落后,资源减量投入方面较其他地区有明显的优势,资源循环利用和资源环境安全都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第三,参照2005—2014年的各项指标数据,2014年贵州省循环农业发展最主要的障碍因素是资源减量投入指标,其次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其中化肥施用强度、农药使用水平、农膜使用水平是主要障碍因子,粮食单产、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耕地这三个指标也严重限制了循环农业的发展。第四,参照七个地区2014年18个指标的数据,与其他地区相比,贵州省循环农业发展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为最大障碍指标,而资源减量投入方面的障碍度最小。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其他地区较为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贵州省循环农业的发展,而资源减量投入与其他地区相比有优势。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进一步推进贵州省循环农业发展的六点政策建议:一是要减少物质的投入和节约资源;二是要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三是要加强耕地资源的保护和自然灾害防御;四是要加大循环农业技术开发力度;五是要政府调控与公众参与相结合;六是借鉴其他地区循环农业发展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