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资金投入的不断加大,我国大学新校区建设也在持续快速发展。然而,大量建成后的新校区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是建成后的校园公共空间,往往在宏观上缺乏整体性、在微观上缺乏宜人性、在校园长期建设与发展中缺乏可持续性等。笔者认为,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设计师的设计手法存在一定问题,而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大学新校区规划设计成果对公共空间设计缺乏统一的、持续的控制与引导。国外许多大学校园建设均在总体规划阶段编制校园设计导则,统一控制校园的建设与发展,实现校园整体性与高质量的建设,其导则编制的体系已较为成熟;当前国内大学新校区的建设,也逐渐开始在规划阶段编写校园设计导则,实现对校园各专项设计的统一控制,但导则编制的体系尚未完善。论文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思路展开研究,采用了“理论研究”与“实践例证”相结合的研究策略:首先借鉴了城市设计导则对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控制引导方式,吸取了国内外大学“校园设计导则”中对校园公共空间设计进行控制的先进经验,进而提出编制我国大学新校区“公共空间设计导则”,并对导则编制的理论(编制目标与原则、编制程序、成果框架与表达方式等)与编制成果(设计总则、设计分则等)展开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最后,笔者结合自己参与的工程实践项目,编制了一套“安徽中医学院新校区公共空间设计导则”,以便更全面、更直观的掌握导则编制的全过程。在对导则编制成果内容的研究中,笔者分别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展开对导则控制方法与控制要点的探讨,强调新校区“公共空间设计导则”作为新校区“校园设计导则”中一项重要内容,应通过系统的编制实现对新校区公共空间设计的整体控制、人性化控制与动态控制,以解决当前公共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确保公共空间“高质量”的建设与发展,使其满足校园师生的使用需求。本文对导则编制体系的系统研究,目的是掌握导则编制的内容、方法与要点,为今后我国大学新校区设计导则编制实践提供一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