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利用演变,不断引起水文循环的产汇流过程发生不同程度改变,影响水资源可利用性,给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带来巨大挑战。量化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演变对水文过程的影响逐渐成为水文水资源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以缺资料的干旱区流域(中亚纳伦河流域)为例,依托GCM(Global Climate Model)、CA-Markov(Cellular Au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利用演变,不断引起水文循环的产汇流过程发生不同程度改变,影响水资源可利用性,给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带来巨大挑战。量化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演变对水文过程的影响逐渐成为水文水资源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以缺资料的干旱区流域(中亚纳伦河流域)为例,依托GCM(Global Climate Model)、CA-Markov(Cellular Automata-Markov)、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水文模型等,构建了纳伦河流域径流模拟预测体系,探究了不同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演变情景下的径流变化过程。具体而言,研究通过采用8种GCMs、2种温室气体排放路径(RCP4.5和RCP8.5)和6种土地利用情景(自然发展情景、农业发展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设计了96种情景,用于探究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演变的不确定性对纳伦河流域径流的影响。通过率定和验证,构建纳伦河流域SWAT模型参数体系,并以率定期(1953-1969年)NSE、R~2和Re为0.80、0.80、-3.30%,验证期(1970-1974年)NSE、R~2和Re为0.63、0.64和-6.50%的结果通过效果检验。在构建好的模型体系基础上,预测2020-2099年径流量。通过分析年份、季度和月份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径流变化过程,揭示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对径流的影响机制,进而为流域水资源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流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1951-1974年,流域多年降水量为265.88mm,增加速率为31.83mm/10a;年内季节降水量增加速率呈现为夏季(13.90mm/10a)>春季(12.06mm/10a)>冬季(3.44mm/10a)>秋季(0.48mm/10a);降水突变时间为1961年;年均最高温度及最低温度分别为9.77℃和-5.47℃,增温速率分别为0.61℃/10a和0.11℃/10a;气温突变时间均在1960年。未来年均降水和温度均呈现持续增长,到21世纪末,所有GCM下的平均降水量将高于基准期43.01%(RCP4.5)和51.51%(RCP8.5);最高温度将以[0.11,0.57]℃/10a的速率增加至[10.35,15.69]℃;最低温度将[0.10,0.56]℃/10a速率增加至[-1.79,3.26]℃。(2)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纳伦河流域土地利用以草地为主。人类的经济发展主要影响耕地的变化,在2010年时占比为3.92%。通过CA-Markov模型得到的2010年纳伦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图与实际较为接近(拟合度为0.80),预测结果表明,到2080s,在自然发展情景下,耕地变为6.16%,在农业发展情景下变到11.11%-32.07%,生态保护情景下变到2.87%-3.46%。(4)未来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的影响:气候变化增加了年度地表径流量,其中,春季、夏季、秋季均表现增加趋势,而冬季呈现下降趋势。土地利用变化增加供水量的同时也增加耗水量,每增加1公顷耕地,平均会增加约2.6×10~3m~3的缺水量,这意味着未来应谨慎扩大耕地。气候和土地利用共同改变下,未来径流将在410.63m~3/s至649.82m~3/s范围内变化;相较于生态保护和自然发展两种情景,农业发展情景的年均径流量明显要高;气候变化对径流变化起主导作用,夏季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最为敏感;未来的峰值径流将比基准期至少高出20.08%,谷值径流将比基准期至少低26.28%,导致未来的径流分化严重,需注意洪涝与旱灾的发生。
其他文献
<正>企业文化曾经是中国企业最热衷的话题,但最近几年却有些冷淡,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太虚",文化建设的很多东西在实践中用不上,甚至一些员工觉得企业真正在做的事情与说的不一致,说一套做一套。文化是要渗透到骨子里的,不仅需要一系列宣讲和落地实施,更需要一以贯之的上下坚持。如果真能坚持下来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就一定可以转化为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也一定可以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竞争力。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抓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要以“高标准、严要求”为原则,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的责任落实到位。从贯穿抽样到检验检测整个过程的质量控制入手,分析细化做好质量控制的细节问题,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数据、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真实性,提出通过农产品检测站经费和人员的保障、标准体系的优化、农业执法和宣传力度的加强、新型农民的培养等外部力量来保证农
[目的]研究海上风电场风电机组水下基础部分受潮流及波浪影响对其周边海底地形发生的影响。[方法]通过两次海底地形调查,对海底地形变化进行比较。[结果]研究表明:海上风电机组水下基础的冲刷主要发生在当地潮流方向上,建设初期会形成较深的冲刷坑,2年后出现冲刷槽,形成冲刷槽后桩基础周边会出现小幅度淤积。[结论]长期进行海洋风电机组基础侵蚀监测,有助于了解侵蚀范围、深度的变化,进行水文调查将有助于建立海洋水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质量农业供给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一项重要民生工程。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容乐观,由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导致的风险问题依然频频出现。因此,从依法履行好地方政府的属地管理责任、落实好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队伍建设、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发挥行业协会社会共治作用等层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十分必
凸显育人价值深化的核心素养理论构建与实践落地,引领了我国课程改革深化的方方面面。借由“篆刻艺术”跨学科校本课程的主题确定、计划制订与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案例分析,明晰了主题式跨学科课程具备主题统整性、强调发展性与实现具身性的基本特质。为推动核心素养落地,在主题式跨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应进一步实现“目标鲜明,达成经验系统化”的课程设计,“扶放有度,关注思维异质性”的教学实施,以及“多元协同,凸显素
通过应用病例组合指数(CMI)原则,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医院支付及管理系统,称为基于大数据的按病种分值付费(以下简称DIP),其分组过程是基于ICD-10和ICD-9-CM-3编码的一种独特组合。它是根据上海市的出院记录开发的,之后在广州市开展了医保付费试点工作。试点评估结果显示,这一管理系统可节省约5%的医院预算,并显著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医院监管调控工具的完善,可有效识别潜在的医院违规行为,
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版)》颁布后,新版人教版教材编写围绕实现地理核心素养为蓝本。活动系统作为教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材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体现。为落实地理实践力,教师需要深入分析活动系统。本文以"地理1"新增章节"植被与土壤"为例,从活动系统的栏目结构与数量、设问数量与类型,及对照2017版课标进行分析,发现活动系统结构完整,设问数量丰富,注重实验类设问,难度设置合理。结合结论,简
近年来全球受气候、土地利用变化等综合因素影响,陆地水文循环持续变化明显,水文过程呈现有非稳态特征。钱塘江上游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护生态资源、发挥生态资源重要价值理念的两山理论实践示范区之一,随着人口数量逐渐增多,城镇规划建设及气候的逐年变化,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区内地表水资源、保护生态水资源和践行两山理论核心观念成为当下棘手问题。基于此,在钱塘江上游构建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