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肿瘤转移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荷瘤宿主、肿瘤细胞尤其是多种基因参与调控。为探讨B16M的转移机制及寻找抗肿瘤的靶点,本研究在用体内法筛选出B16M高低转移株的基础上,运用实验性和自发性肿瘤转移模型验证所筛选的不同B16M细胞在体内生长、转移情况。用细胞生物学手段如细胞增殖、~3H-TdR掺入实验、流式细胞仪技术、细胞侵袭离散实验研究了高低B16M细胞株体外增殖能力、细胞周期、对离散因子的反应及侵袭能力的差异。随后用Northern杂交、RT-PCR、Western印迹、及凝胶酶谱分析技术研究了B16M高低转移的分子机制。结果发现,在所筛选出的三株可疑高转移B16M细胞株中,有一株(H3816M)细胞在接种于同系C57BL/6体内所形成的原发瘤重量、血道和自发性肺转移结节数明显高于其他细胞株。说明H3816M的生长、转移能力最强。同时发现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体外培养4-5d的H3816M细胞数明显多于其他细胞株,其~3H-TdR掺入最多,细胞周期中静止期(S期)细胞明显减少,G2-M期细胞增多。H3816M还对SF的离散性反应明显加强,透过聚碳酯膜的细胞明显增加。也说明H3细胞株体外的增殖、离散侵袭能力较强。机制探讨时发现H3细胞上c-met、ETS、VEGFR在mRNA及蛋白水平上均表达增加。SF/c-met下游两条主要信号转导途径中的两个关键分子ERK、AKT磷酸化水平增强,基质金属蛋白激酶(MMP2/9)活性明显增强。实验中也发现了IL-18、TEC、钙磷脂结合蛋白1(ANNINEX1) 安徽医科大学硕士生论文在H3细胞株中表达增加,哪23表达减少的现象,提示可能因为C一二t表达增加,其下游信号转导途径MAPK/PI3K途径被活化;通过ETS等使训PZ/9活性增强,VEGFR促进了肿瘤的新生血管形成;NM23的减少而使H3B16M在体内外容易生长、侵袭和转移。至于II.一18及TEC在113细胞中高表达的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