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二语习得的研究领域,重点由“教”向“学”过渡.更多的关注开始转向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与探寻。因而对于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信念研究,正日益吸引着众多研究者愈来愈多的学术兴趣。本论文旨在重新探究学习者信念的内涵,并意在调研对于学习者英语学习的影响因素都有哪些。为清晰阐述本研究,其中一个重要因素须加以考虑的就是语言的本质。之所以有此必要,是因为学习者理应清楚其在英语学习中持何种态度,这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是至关重要的,即学习者的语言本质认知决定了语言学习效果。通过问卷与访谈,本研究发现:现今高三学生的英语信念与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存在着某种程度上偏离,因而本研究更有必要深入探讨,究竟在英语学习的哪一方面导致学生与新课程标准产生差异。实际上,现今高中所采用的某种教学方法毫无疑问会对学习者信念产生影响。本研究通过追溯这些教学方法的源头,其得失利弊将在文中有所呈现。本论文通过问卷以及访谈的设计,进行调查。参与者来自沈阳市四十中学高三年级共计200名学生,由于即将面临升学考试,因此这200名受访者将是本文调查研究的典型参考样本。通过对于他们的问卷、访谈,本次调查旨在确定他们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信念,以及影响这种信念的构成因素有哪些。通过计算他们在每一单元的测试平均分值,以及基于诸多话题的访谈,本文作者将通过对比分析数据,作出最终结论。通过调查,本文作者观察到:在现行国内应试教育的框架内,高三年级的学生对于语言本质,以及对于第二外语的认知态度,都受到一定消极影响。这部分学生仅仅将语言学习视为“一些语法规则,并根据一些相关作业练习加以实践”而已。这显而易见深受应试思维下,解答习题典型思维影响。基于此,该部分学生将英语学习误认为是一“识记规则与现实应用相结合”的过程。本文作者还发现《新课程该改革》(高中英语部分)的实施过程中也产生了偏离倾向,并未很好付诸实施。学生对其产生种种曲解。另外受工具性实用主义思维使然,受调查学生更倾向于解答具体习题,而非试图基于元认知策略寻求根本解决之道。只着力于应试,因而其学习信念也被应试思维所绑定。在本论文最后部分,作者力求重新厘定高三年级学生基于目前国内教育现状,对学习者对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信念,试图进行定义,核心要点如下:其一:按照语言固有本质进行学习,将语言视作语言来学习(基于语言本质)其二:立足于现行教育背景下,努力获取个人学业上最大限度的收益(基于外语学习)其三:通过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致力于在未来学习中,获取最高程度的自我实现感(基于新课程改革)其四:跨越语言障碍,通过文化交流整合各种价值理念(基于学习者个人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