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BO和Rh血型鉴定是日常献、输血的必检项目,临床常用血型检测方法主要有平板法、试管法、微孔板法、微柱凝胶法和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等,这些方法都是基于红细胞的凝集反应,会受溶血等因素的影响,且检测通量较低。也有研究利用基因芯片进行血型判定,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血清学方法的弊端,但是操作繁琐、耗时,并且需要依赖于昂贵的仪器。本研究将免疫磁珠与蛋白质芯片技术相结合,根据抗原抗体反应原理进行血型判定,并引入补体C1q作为共同示踪物,实现抗原、抗体的同步检测,为进一步构建高通量、自动化、方便快捷的血型鉴定方法打好基础。目的:构建一种以磁珠为标记物的,用于ABO正反定型和Rh(D)血型鉴定的蛋白质微阵列方法。方法:1.将蛋白质偶联磁珠点样于醛基、高分子三维基片D和氧化型琼脂糖基片表面,过夜固定后洗去未连接的探针,取各基片样点信号值进行分析,比较蛋白质在三种基片表面的固定效率。将抗体固定于三种基片表面,再加入相应二抗偶联磁珠与之反应,检测反应后的信号值,比较三种基片表面固定蛋白质的反应活性。根据比较的结果选择出适合本实验的基片。分别在不同的琼脂糖浓度、点样浓度、固定时间、固定温度、洗涤方式等条件下构建蛋白质芯片,比较反应后的信号值,得出优化的实验条件用于后续实验。2.根据优选出的条件,构建ABO/Rh血型正反定型蛋白质芯片。取标准抗A、抗B单克隆抗体和多人份混合A型、B型、O型Rh(D)红细胞,分别用标本稀释液作等倍稀释,用血型芯片进行检测,分析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并与试管法进行比较。用血型芯片对同一标本进行4次重复检测,比较检测结果的组内和组间差异。最后,用构建的血型芯片对30例临床健康献血者的血液标本进行检测,与试管法检测结果对比,分析该血型芯片的准确性与特异性。结果:1.通过三种基片表面蛋白质固定率的比较,发现氧化型琼脂糖基片固定效率最高(P<0.05)。比较反应后各基片表面的信号值发现,醛基基片上固定的蛋白质几乎没有活性,且信号背景较高;氧化型琼脂糖基片上固定的蛋白质反应性最好,高分子三维基片D次之,并且氧化型琼脂糖基片上样点更均一,因此选择氧化型琼脂糖基片作为后续实验的基片。经过比较获得优化的实验条件:以1%的琼脂糖溶液制作基片,用30%的甘油-PBS将蛋白质稀释到100μg/ml进行点样,在24℃固定8h,再用1mg/ml的BSA封闭,芯片构建好后置于4℃冰箱保存,反应的最后一步用0.05%的PBST倒置摇洗,再用去离子水洗涤。2.用构建的血型芯片检测倍比稀释的血液标本,结果显示该芯片法用于血型的检测,正定型效价可达1:8192,反定型效价可达到1:4096,而试管法对于同一标本的检测正定型效价为1:256,反定型效价为1:16。对重复性检测的每张芯片内和各芯片间平行点的变异系数进行分析,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在14%~22%之间。对于临床标本的检测,芯片法和试管法的结果判定都一致:A型7例,B型6例,O型12例,AB型5例,而Rh(D)血型测定结果有阴性3例,其余全为阳性。芯片法检测结果样点较清晰,无交叉反应。结论:1.氧化型琼脂糖基片表面蛋白质固定率和生物活性更高,制作蛋白质芯片效果优于醛基基片和高分子三维基片D;2.成功构建了基于磁珠的ABO/Rh(D)血型检测蛋白质芯片,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均与试管法具有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