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比较分析青少年不同屈光状态组在阅读状态下调节反应、瞳孔直径和像差的差异,探讨近视发生的可能机制。
资料和方法:
57位青少年受试者(年龄为12-16周岁,平均年龄为13.3±1.09岁,其中男性23名,女性34名),根据左眼主觉验光后等效球镜度数及既往史将受试者分为正视组(16名)、初发性近视组(20名)和进展性近视组(21名)。阅读材料位于距受试者左眼角膜平面25cm处的电脑显示屏上的一篇中文短文,通过RSVP软件呈现单个字符,字体大小为9pt,文字呈现速度为150字/min,SEIK0-WV500自动验光仪测量调节反应,并实时录像记录瞳孔变化,图像分析软件分析瞳孔直径,WASCA波前像差仪测量全眼像差,分析比较不同屈光组之间调节反应、瞳孔直径和像差的差异。
结果:
调节反应和像差的个体差异较大,在4D的调节刺激下,初发性近视组和进展性近视组的调节滞后(1.74±0.44D,1.72±0.53D)高于正视组(0.96±0.55D)(p<0.01),初发性近视组和进展性近视组的调节滞后无显著性差异。调节刺激从0D到4D变化时,瞳孔直径显著性缩小(p<0.01),不同屈光组之间的瞳孔直径无显著性差异。波前像差的均方根值和高阶波前像差的均方根值随调节增加而显著减小(p<0.01),不同屈光组之间波前像差的均方根值和高阶波前像差的均方根值均无显著性差异。球差和彗差随调节增加呈显著性减小(p<0.01),球差随调节增加由正球差朝负球差变化的趋势,彗差正负变化无统一趋势,但不同屈光组之间球差、彗差均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近视初发期和进展过程中存在较高的调节滞后,近距离阅读状态下较高的调节滞后,远视性离焦造成的模糊斑可能是近视的发生发展的促进因素。近距离阅读状态下,瞳孔直径的缩小可以导致整眼像差的减小,提高视网膜成像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