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对距骨滑车软骨T2值的影响,为临床早期软骨损伤的诊断及预防踝关节创伤性退变提供参考依据。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连续收集2016年12月至2018年1月因踝关节外伤行MRI检查的患者50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范围15-49岁,平均年龄30.1岁。 2、MR扫描技术及图像后处理:采用GE公司1.5T磁共振扫描仪MR360-OPTIMA进行扫描,扫描序列包括:快速自旋回波T1加权图(T1WI-FSE)、脂肪抑制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图(T2WI-FS-FSE)及T2-mapping序列。扫描完成后,将常规扫描序列图像传至PACS系统;将T2-mapping原始图像传至ADW4.6工作站利用Functool软件包按步骤对原始图像重建得到伪彩图,通过图像阈值调节工具,使得距骨滑车正常软骨与损伤软骨分别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3、图像评价方法:利用横断面T2WI-FS-FSE序列判断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是否损伤,并按照文献韧带损伤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韧带正常、韧带撕裂、韧带断裂三组。利用矢状位及冠状位将距骨滑车软骨分为六个不同区域,分别为外侧前部、内侧前部、外侧中部、内侧中部、外侧后部及内侧后部。通过矢状位T2-mapping伪彩图对距骨滑车软骨外侧部、内侧部在连续层面图像上分别测量前部、中部及后部的T2值,并计算各部位连续层面测量后得到的平均T2值。最后,将所测外侧前部、外侧中部、外侧后部、内侧前部、内侧中部及内侧后部的平均T2值相加,计算其平均数,结果定义为距骨滑车软骨T2值。 4、观察指标:(1)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例数,韧带损伤的分级。(2)距骨滑车软骨不同区域的平均T2值。(3)距骨滑车软骨T2值。 5、统计学分析 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正常组、韧带撕裂组、韧带断裂组三组患者年龄的差异分析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性别间差异性使用R×C列表?2检验。三组组间相同部位平均T2值、距骨滑车软骨T2值的差异性分析采用K-W检验。三组数据两两组间相同部位平均T2值、距骨滑车软骨T2值的差异性分析采用Mann-Whitney检验。上述统计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果: 1、50例中MRI显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正常20例,韧带撕裂21例,韧带断裂9例。 2、(1)韧带正常组、韧带撕裂组、韧带断裂组在外侧前部的平均T2值分别为36.97±1.20ms、39.65±0.92ms、42.06±1.54ms,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韧带正常组、韧带撕裂组、韧带断裂组在内侧前部的平均T2值分别为37.54±2.67ms、39.51±1.45ms、42.46±1.24ms,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韧带正常组、韧带撕裂组、韧带断裂组在内侧中部的平均T2值分别为38.77±1.69ms、40.91±2.04ms、44.10±1.85ms,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韧带正常组、韧带撕裂组、韧带断裂组的距骨滑车软骨T2值分别为40.76±0.76ms、42.24±1.08ms、44.39±0.64ms,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2)韧带正常组、韧带撕裂组、韧带断裂组在外侧中部、外侧后部及内侧后部的平均T2值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3、(1)韧带撕裂、韧带断裂组距骨滑车软骨外侧前部平均T2值均与韧带正常组的T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韧带撕裂、韧带断裂组距骨滑车软骨内侧前部平均T2值均与韧带正常组的T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韧带撕裂与韧带断裂两组之间在外侧前部、内侧前部的平均T2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韧带正常与韧带撕裂组两组之间在内侧中部的平均T2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韧带正常与韧带断裂组两组之间在内侧中部的平均T2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韧带撕裂与韧带断裂组两组之间在内侧中部的平均T2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韧带正常组与韧带撕裂组的距骨滑车软骨T2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韧带正常组与韧带断裂组的距骨滑车软骨T2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韧带断裂组与韧带撕裂组的距骨滑车软骨T2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可导致患者距骨滑车软骨T2值的增大,主要累及部位为距骨滑车软骨外侧前部、内侧前部及内侧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