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新文学史在香港的书写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SHIWENB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叙事主义历史哲学将历史书写纳入言说“故事”的行列,它揭示了历史书写的意识建构特征。从这一层审视文学史,文学史书写是一种叙事行为。文学史文本则是史家意识的具体呈现结果。本论文立足此点,以50-70年代香港书写的新文史作为研究对象。在着眼这一时期文学史家对新文学史料梳趴的基础上,着手探讨文学史的“写法”,即史家在写作中如何梳理史实、评论作家、结构框架,从而揭示体制、观念、知识、方法与新文学史书写的关联,挖掘史家的意念。以此总结这一特殊地域新文学史的书写特点。  论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探讨50-70年代新文学史在香港的书写境况。从对“中国新文学史”概念的界说、选取50-70年代的原由、新文学史在香港书写的概观三方面入手,将香港新文学史书写环境、研究传统及新文学史书写成果交代清楚。第二部分探讨香港“客观”新文学史特征的书写。事实上,此时的文学史家本着去“政治意识形态”、去“主观”意念的书写目的,像司马长风、赵聪、徐訏等,却不想一味的“客观”追求,导致主观“战胜”客观,从而涉及文学史书写主客观问题的探讨。第三部分探讨新文学史书写“传统”特征的问题。“传统”指涉中国古代文学作史传统和当时的内地书写现状。体悟式的品评方式和“史记”笔法都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影响。李辉英新文学史书写的大陆架构则印有当代“大陆”传统的痕迹。这一新文学史书写特征包含着文学史与教科书的关系问题。
其他文献
万方是一位有着独特风格的当代作家,在三十多年的创作中,她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写作姿态,追求艺术的真淳,为读者奉献了诸多一个有社会责感的作家对人生、命运、人性等问题所投入
本文重点关注的就是中韩两国部分出版机构和高等院校出版和使用的汉语学习教辅材料,我们对这些教材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侧重对韩版汉语教材的特点分析。此前,专家们针对对外
西汉武帝时期,社会思潮发生巨变,阶层流动日趋明显,文士地位得到改善,贼家身份变化显著,汉赋创作呈繁荣之态,大批扛鼎之作相继出现。这一现象的产生,绝非偶然,论其原因,则需从赋家群体
生活故事是一种常见的故事类型,这类故事真实生动、贴近民众的生活,在河南广泛流传,其主人公丰富多彩,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样式。研究这类故事的生活特征,能更进一步的认识民
夏志清、夏济安兄弟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学者,他们生于乱世,长期分离,靠鱼雁往返传递生活讯息、联络感情,形成了一共663封珍贵信件。兄弟二人利用书信这种可以记录和对
流行语作为反映社会发展的语言表征,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语言在动态发展过程中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流行语展示了特定时期的社会现象、社会热点、社会心理
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1911-1993),是20世纪后半叶英国文坛独具特色的小说家之一,他的小说将古典文学、神话、基督教文化及象征主义等广泛融入其中,寓意丰富,内涵深刻。戈尔
现如今,在科学设计不断进步与发展的背景之下,促进了云计算技术也逐渐的趋于完善、集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网络系统技术的有效扩展,这些主要依靠的就是5G移动通信技术,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