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的伦理——夏氏兄弟书信(1947-1965)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tian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志清、夏济安兄弟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学者,他们生于乱世,长期分离,靠鱼雁往返传递生活讯息、联络感情,形成了一共663封珍贵信件。兄弟二人利用书信这种可以记录和对话的一种特殊文体,分享心事、交流学问、畅谈音乐与电影等等,使得我们能够从书信中窥见二人难得的情感、生活的细节,同时触摸其所处社会、时代的丰富的历史纹理。透过这些书信,我们将建构起更血肉丰满的、更有温度的夏氏兄弟形象;同时,书信中对学术的大量涉及,更为我们对二人著述的发生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背景资料。  本文正是试图从二人书信的字里行间来捕捉他们在乱世中的情感、学术与精神历程,将更立体而丰富的夏氏兄弟形象呈现出来,从而揭示他们的存在对于二十世纪文化的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新世纪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呈现出史无前例的丰富和繁荣景象。在众多当代作家中,贾平凹的小说创作,不得不令我们折服,他以回到生活原点的乡土叙事笔法,书写
由著名敦煌学家段文杰先生主编的《甘肃藏敦煌文献》包含大量北朝古本,用字极具汉字演变关键时期特色。本文利用数字化技术,对《甘肃藏敦煌文献》中的俗字进行系统、深入的调查
万方是一位有着独特风格的当代作家,在三十多年的创作中,她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写作姿态,追求艺术的真淳,为读者奉献了诸多一个有社会责感的作家对人生、命运、人性等问题所投入
本文重点关注的就是中韩两国部分出版机构和高等院校出版和使用的汉语学习教辅材料,我们对这些教材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侧重对韩版汉语教材的特点分析。此前,专家们针对对外
西汉武帝时期,社会思潮发生巨变,阶层流动日趋明显,文士地位得到改善,贼家身份变化显著,汉赋创作呈繁荣之态,大批扛鼎之作相继出现。这一现象的产生,绝非偶然,论其原因,则需从赋家群体
生活故事是一种常见的故事类型,这类故事真实生动、贴近民众的生活,在河南广泛流传,其主人公丰富多彩,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样式。研究这类故事的生活特征,能更进一步的认识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