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季谷(1895—1968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历史教育家。他出身贫寒,但对知识的渴求却始终如一。历次出国留学的经历,为其打下了深厚的史学基础,而在中学担任校长、在高校担任教师的经历,也为其积累了一定的历史教育经验。面对当时即将国破家亡的社会现实,李季谷坚信历史教育可以唤起国民的奋斗意识,激起青少年的家国情怀,于是他笔耕不辍,不仅写出了一系列历史学著作,还连续编写了可供青少年学习的《初中外国史》、《高中外国史》等历史教科书,为我国的历史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李季谷于1931年编著完成的《高中外国史》是民国时期一部很有影响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它是在以下背景与条件下编著而成的:第一,西方史学与教育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一方面,鲁滨逊提倡的“新史学”和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在我国史学界和教育界得到广泛传播,对《高中外国史》的内容选择产生了影响;第二,中国出现了外国史研究热潮。这股热潮波及到教育领域,外国史教科书的编写也越来越迫切,在一定程度上也催生了《高中外国史》;第三,国民政府加强了对教育的管理,1929年颁布施行的《高级中学普通科外国史暂行课程标准》为《高中外国史》的编写提供了必要的规范。李季谷的《高中外国史》采用了章节体的体例,按照通史的形式,从远古时期地球的起源开始论述,一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止。在正文部分对地球的起源、人类的发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不仅兼顾各个国家政治的发展,同时也重点介绍了国与国之间文化的交流、宗教的产生与传播、各国之间爆发的战争,并对战争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且结合当下,详细论述与现实紧密相连的现代史内容,比如近代以来帝国之间的殖民地掠夺,对近代以来中国的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特别是对中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论述,以资寻求两国之间的差距,并激励国人的反抗精神。为了便于内容的叙述与学生的理解,李季谷还在编写教材时采用了多样的描写方式。制作了精细的课文目录,便于学生的查找;在论述一地一历史之前,通过提要方式简要概括该地基本情况及论述大概内容;插入了大量图片,种类繁多,紧密贴合课文内容;对于较难理解的复杂问题,编者巧妙运用注释方式,既突出重点,又解决难点。此教科书不仅对学习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规范,而且还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结构严谨。这部教科书在语言和内容选择上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在语言表述上,既有平实的叙述,又不乏幽默的表达,同时又有对于专制统治者和侵略者的强烈控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共鸣。但也应该看到此教科书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教材中对于人名的描述前后有误差;而且在叙述时偏重于各国的政治,特别是对于军事史着墨过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于文化史和科技史等的叙述;此外,本书只有对于世界历史史实的叙述,没有相应练习题的设置,这对于中学生的学习来说显然是不利的。对于这部教科书的特色与缺陷,我们应该继续发扬并在后续教科书编写中延续其特色,尽力避免其缺陷。如在编写教科书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今庞大的人才队伍,吸引更多与历史教学有关人员加入到教材编写队伍中来;同时,教科书编写者应当敏锐地捕捉到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连接点,使历史更多反映现实,反映人们的生活;在语言的叙述上,也应该更加灵活,抛弃死板的说教等等,才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编写出符合时代特色的历史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