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股权激励是近年来讨论得比较多的问题。作为一种长期激励工具,股权激励制度在降低委托--代理成本、提高企业绩效、激励吸引员工等方面确实起到一定的作用,这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被证实。正因为如此,股权激励制度目前在中国被炒得很热,很多上市公司都已经实行或准备实行股权激励制度,并形成了多种模式。然而,在中国实施股权激励制度,由于经济、政治、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会遭遇很多困难;而且股权激励制度本身有其弊端,在这种情况下照搬西方的股权激励制度不仅会放大原有的弊端,还会产生新的问题。
2005年之后,困扰我国资本市场多年的股权分置问题开始得以解决;同时,一些相关法律也得以修订。证监会进一步出台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并于2006年1月4日起施行。在制度性障碍逐渐消除、法律政策环境日益明朗的新形势下,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将会进入一个规范运作和持续发展的阶段。
本文围绕股权激励这个热点话题,以相关的激励理论为基础,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深入到其背后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对股权激励在我国的实施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文章首先界定了股权激励的范畴,根据实施关键要素对股权激励进行了模式分类。接着探讨了进行股权激励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论述了实施股权激励制度的必要性,为完善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持。
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实际出发,研究了国际、国内股权激励发展历程和现状,指出了可以借鉴的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几种股权激励模式的具体情况,详实地分析了目前在中国实行股权激励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文章引用了大量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以此对各种股权激励模式的发展、运用情况进行对比、说明。
最后,针对股权激励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推进和规范我国股权激励应采取的对策和建议,以期通过实施股权激励达到建立健全我国上市公司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