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庄子》成书问题一直是学界的重要问题,其中内篇的成书问题尤为学界所关注与探讨。但由于历史文献的不足,此问题很难从正面去回答,这一方面增加了其研究的难度,另一方面也为其从不同角度的研究提供了条件。关于内篇题目的年代,本文从语词入手,指出复合词“帝王”与“人间”为战国晚期乃至以后的词汇,进而从“论”文体的产生与先秦古书题目体例的发展变化进一步印证内篇题目出于战国晚期乃至以后的结论。而对于其作者,本文在进一步缩小年代范围的基础上,索隐可能研究或整理过《庄子》的人物,并分析他们对内篇题目词汇的使用状况,兼考《庄子》版本的流传状况,为内篇题目淮南王刘安题的论断补充新的论据。关于内篇的作者,本文尝试通过分析古书分篇体例的旨意,形象在内篇的个性化运用,《庄子》中庄子思想的分布与形象特征,以及内篇形象在外杂篇的分布特征,以论证其作者为庄子本人的内在合理性。关于内篇的年代,本文通过分析《庄子》关于“生死”、“有用无用”思想在源流上的逻辑特征以及部分寓言在内容思想上的续补状况,并以《韩非子》为例补充前人关于“批评仁义”出自战国晚期的论断,进而在语词方面指出外杂篇“宰相”等凡27个词语俱是战国晚期的词汇,皆不见于内篇,而内篇在涉及相同含义的表达时大都用单音节词,为内篇年代在战国晚期之前且早于外杂篇的论断提供新的合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