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及各专家学者的重视,保护工作不断完善,但是随着名城保护规划的逐步实施,规划与实施现状的矛盾日益凸显,目前我国对历史文化名城实施评估研究较少,缺乏定量的评估手段,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评估工作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而随着空间规划时代的到来,根据在城市规划中广泛应用GIS技术的经验,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实施中利用GIS技术开展更为长期的、动态的定量化评估,构建一套尽可能定量化的、全面的实施评估指标模型,对指导下一阶段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以及规划修编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基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实施评估的发展,以及GIS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分别从规划实施评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GIS技术的应用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与实践进行梳理总结;通过相关文献以及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与整理,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出发,围绕规划编制、规划实施、“历史要素-历史地段-历史城区”的实施效果,提出具体的评估要素,进而划分24个评估指标,构建基于GIS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实施评估指标体系。其次,以保定古城作为实例研究对象,利用GIS技术分析保定古城范围内名城保护规划的实施情况,验证实施评估模型的可行性,同时对保定历史文化名城下一阶段保护工作提供合理的建议。本文通过对保定古城范围内保护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发现保定名城保护规划的实施情况整体表现一般。其中在规划技术评价方面表现较好,但仍存在下层级风貌街巷保护详细规划覆盖不到位、规划不协调的问题;在实施效果方面表现一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缺乏修缮、街巷传统风貌延续性较差、超高建筑未得到整治、停车场地不足、人口容量严重超标等问题。最后文章针对保定古城规划实施出现的问题,提出关于深化规划编制内容、建立多主体动态监管机制的规划技术提升建议;提出建筑立面分级整治、更新地面铺装、优化城市家具等改善街巷传统风貌、提升历史地段景观的具体策略;提出优化古城交通组织,完善慢行交通系统,利用古城存量用地增补公共空间等古城功能优化策略等,促进保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开展。本文希望能够对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体系、丰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系统性提供有益的补充。但由于自身水平,目前的研究仍存在不足,仍需要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