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很早以前,科学家们就开始关注问题及其构成,而心理学上对问题发现的实验研究最早也可以追溯到Patrick在1935年所进行的开创性研究。但是,对儿童问题发现特点的实验研究几乎还是一个空白。 本研究针对以往研究的不足,探讨了儿童在不同领域(科学领域和生活领域)问题发现特点的差异以及呈现方式和提示对儿童发现问题的影响。同时,还研究了儿童问题发现的发展特点。本研究不但可以丰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理论,而且还能为“研究型”学习以及“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观念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研究采用2×2×2因素的混合设计。三个自变量分别是问题的不同领域,问题材料的呈现方式和对学生提示与否。其中,问题的不同领域是组内因素。研究以北碚实验小学124名三年级学生和西南师范大学附小138名五年级学生为被试(两个学校均为市重点小学)。在本研究条件下获得以下结果: 1.呈现实物并不能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在问题质量的某些方面,言语呈现组的成绩优于实物呈现组。三年级学生更容易受呈现方式的影响。 2.提示集中了学生的思考范围。提示对学生发现问题的数量有积极的影响,且三年级学生比五年级学生更容易受到这种影响。但在问题的质量方面,提示只对五年级学生有积极影响。 3.在不同的领域,学生发现问题的数量与质量都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在问题的数量方面,科学领域高于生活领域;在问题的质量方面,生活领域优于科学领域。 4.在问题的数量方面,三年级学生在生活领域表现出了更多的优势,而五年级学,生在科学领域更胜一筹。在问题的质量方面,五年级学生优于三年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