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因为它的可以自发光的优点在光学的领域受到很大的关注。目前应用于OLED材料的主要是Ir3+、pt2+、Ru2+和Os2+等金属配合物,然而这些金属价格非常昂贵、在自然界的储量又很少,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 OLED的大量推广和广泛的应用。因此,开发新的廉价高效的光电材料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分别以8-溴喹啉、1-溴萘和邻二甲苯为底物,采用双锂试剂得到8-二苯基膦喹啉、1-二苯基膦萘、4,5-二甲基-1,2-二(二苯基膦)苯和三联苯基双齿膦配体,分别与卤化亚铜反应得到一系列中性卤化铜(Ⅰ)配合物。采用核磁、红外、质谱、单晶X射线衍射、紫外-可见、荧光光谱、热重分析等对配合物的结构、发光性质和热性质进行了表征。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量化计算研究了发光机理。第一章绪论介绍OLED的产生、结构以及发光原理。简述近年来OLED的发展方向,介绍磷光和荧光材料发光的原理、提高发光效率的方法和热激活延迟荧光(TADF)现象产生机理,重点介绍了用于OLED器件中的单核和双核卤化亚铜配合物研究现状。基于该领域当前的研究,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第二章8-二苯基膦基喹啉与1-二苯基膦基萘混配卤化亚铜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以8-溴喹啉、1-溴萘为底物,分别与正丁基锂、二苯基氯化膦反应得到配体8-二苯基膦基喹啉、1-二苯基膦基萘,将2种配体和CuX(X=Cl,Br,I)以1:1:1的比例反应合成了一系列四配位混配性单核Cu(Ⅰ)配合物,并对其分子结构和光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这些固体配合物在室温下发红光,最大发射波长为669-691 nm,寿命0.46~1.80μs,固态下小的能级差△E(S1-T1)表明:在室温下,发光是由热激活延迟荧光产生的。配合物的发光主要来源于MLCT(金属到配体电荷跃迁),XLCT(卤素到配体电荷跃迁)和LLCT(配体到配体电荷跃迁)。三种配合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第三章4,5-二甲基-1,2-二(二苯基膦)苯与1-二苯基膦基萘混配卤化亚铜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以邻二甲苯为底物,使用液溴通过卤代反应得到1,2-二溴-4,5-二甲苯,与正丁基锂、二苯基氯化膦反应得到4,5-二甲基-1,2-二(二苯基膦)苯配体,将其与1-二苯基膦基萘配体和CuX(X = Br,I)以1:1:1的摩尔比在二氯甲烷中常温反应制备了一系列四配位混配性单核Cu(Ⅰ)配合物,并对其分子结构和光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固体配合物在室温下发黄绿光和绿黄光(λmλ= 546~576 nm),寿命2.3~13.1μs,配合物的发光机理属于TADF。配合物的发光主要来源于MLCT、XLCT和LLCT。三种配合物热稳定性好。第四章三联苯有机膦卤化亚铜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以邻二甲苯为原料,通过卤代、与正丁基锂试剂反应通过分子间偶联合成三联苯双锂试剂,再与二苯基氯化膦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合成三联苯基双齿膦配体4,4’,4",5,5’,5"-六甲基-(1,1’:2’,1"-三联苯基)-2,2"-二(二苯基膦),然后与CuX(X= I,Br,Cl)配位合成了一系列单核三配位的中性卤化亚铜配合物,并对其结构及光物理性质进行了表征。发射光谱表明,293 K下,三种配合物发绿光及黄绿光,(λmax=493~547 nm),寿命为4.1~185.4μs,具有小的S1-T1能级差,发光机理属于TADF。配合物的发光主要来源于MLCT,XLCT和IL(配体内)跃迁。三种配合物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