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又名Aujeszky’s disease)是一种大多数哺乳动物(包括众多的家畜和野生动物)以及一些禽类的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是一种能感染神经系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又名Aujeszky’s disease)是一种大多数哺乳动物(包括众多的家畜和野生动物)以及一些禽类的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是一种能感染神经系统的疾病,感染后几乎所有的动物会出现发热、瘙痒、脑脊髓炎等症状以及死亡。猪是该病的自然宿主,也是感染后唯一可存活的宿主。猪伪狂犬病是影响全球猪养殖业的主要的传染病之一,给世界各国的猪养殖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巨大。因此,世界各国对此病十分重视,并开启和实施了根除伪狂犬病的计划,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如美国、德国、瑞典、丹麦、英国等国家,实现了家养猪群中伪狂犬病的净化。自2011年起,猪伪狂犬病出现新的变异株,该病在全球,尤其是我国,引起新一轮的暴发,此后,有着不少的PRV变异毒株被分离和鉴定。黑龙江省是一个养猪大省,部分地区也存在猪伪狂犬病的流行,在黑龙江省进行伪狂犬病毒的分离,有助于了解病毒的流行情况,研发以流行毒株制备的疫苗,为疫病的防控提供帮助。本研究从黑龙江哈尔滨市周边已经进行伪狂犬疫苗普免的养猪场中采集疑似猪伪狂犬病流产仔猪的颌下淋巴结、脾脏等组织,经PCR鉴定为存在伪狂犬病毒的感染。然后将病料接种Vero细胞进行病毒的分离,并采用PCR鉴定、血清中和试验、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以及负染电镜的观察进行分离病毒的鉴定,并对分离毒株的致病性、生长特性等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对分离株的g E基因进行了克隆、测序以及序列分析,通过g E基因来了解分离株的分子特点;还对分离株的免疫原性和抗原差异性进行了分析,以及对分离株制备的灭活疫苗进行了初步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病料接种细胞后,出现典型的伪狂犬病毒细胞病变,如圆缩、拉网、细胞融合等细胞病变,PCR鉴定结果为PRV阳性、病毒能被伪狂犬病毒阳性血清所中和、病毒接种的细胞直接荧光反应有阳性信号以及电镜观察,均证明分离的病毒为PRV,并将此分离株命名为Hrb-2018株;该分离株接种家兔、小鼠以及断奶仔猪后,感染动物全部死亡,并均表现出典型的伪狂犬病临床症状,表明该分离株有较强的致病力;病毒的一步生长曲线表明,分离株的最高病毒含量要高于经典株,病毒含量达到峰值的时间也较经典株的时间短,表明分离株具有更强的细胞适应能力。所扩增的g E基因ORF全长1737bp,编码578个氨基酸,与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同源率在98.3%~99.7%,氨基酸同源率在97.7%~99.3%。构建的遗传进化树表明,分离株与国内2011年之后分离的毒株在一个小的进化分支上,亲缘关系最近;与国内较为经典的分离株如EA株等处于一个较大的进化分支内,其亲缘关系较近;同属于基因II型。与国外的分离株,如Becker株,则处于两个不同的大的进化分支上,亲缘关系较远,表明所分离株确为变异株。进一步对g E基因推到的氨基酸进行分析,分离株在第48位、492位各插入1个D天冬氨酸,以及488位V-I的变化,符合2011年后PRV变异株所具有的分子生物学特征。用分离株制备的疫苗免疫断奶仔猪后,能产生良好的中和抗体水平,攻毒后,免疫组的猪除个别的有体温升高的情况外,无其他任何临床症状,而未免疫的猪则全部出现精神萎靡、食欲减退、体温升高、神经症状甚至死亡,表明用分离株有着良好的免疫原性;抗原差异性分析实验结果中,不同毒株在中和抗体水平以及攻毒保护率上均存在明显的抗原差异。疫苗的初步应用效果良好。以上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采集的病料中所分离得到的是猪伪狂犬病毒,该病毒有较强的致病力和细胞适应性,为2011年起在我国开始流行的毒株,该毒株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并且与我国广泛使用的疫苗株存在抗原差异,制备的灭活疫苗初步应用效果良好,也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其致病机理、筛选疫苗株、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以及病原诊断等提供了有价值的毒株。
其他文献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举措的有效路径。近年来,国家加大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实施力度,高职院校成为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阵地。同时教师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核心力量,高质量创新创业师资的缺乏成为制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进行研究,探索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影响因素,对推动江西高职院校创新创业
婚姻是与社会中每个个体都息息相关的社会活动,也是推进人类历史发展的文化现象,自古以来备受关注。春秋时期是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重要时期,社会、政治、经济以及宗法礼制不断受到冲击,婚姻婚俗也因此随社会发展而发展。本文以春秋晋国婚姻婚俗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前人对先秦婚俗纵向研究的基础上,以晋国为整体视角,结合现有资料,探究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原因及意义。全文结合相关文献,围绕四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核心部分,英语阅读对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起着重要作用。目前,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采用读前-读中-读后三阶段的阅读教学模式。但是在实际阅读课堂上,教师比较重视读前活动与读中活动,读后阶段常常流于形式。而读后活动旨在给学生搭建深入理解文本、进一步巩固语言知识、拓展思维的平台,最终达到创造性地输出语言的目标。由此可见,读后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功能。所以,为了充
当今的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对学生朗读等基本语言技能的培养仍然缺少必要的重视,很多学生连正确、流畅地朗读一段短文都有困难。基于这一背景,本文聚焦于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朗读问题,并以赣州市某乡镇初中为例,探讨其当前英语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开展英语朗读教学的有效性。通过现状调查,本研究发现:(1)教师的朗读教学方式单一,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意识不强、指导时间较少,也没有给学生安排充分的朗读时间。(2)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
土地作为农业生产的一个基本要素,是万千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障。为了赋予农户稳定的土地承包权,国家明确指出要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在提倡“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同时,也允许在村民自治基础上的“大稳定,小调整”和“三年一小调,五年一大调”。剖析不同土地承包权调整方式的决策及其影响因素,对于认识基层对土地承包权调整的需求及其决策规律、指导各地因村制宜的制定土地承包权调整方式具有积极现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作文自动评分系统(AES)以及时、详细、便利和有针对性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较好地弥补传统教师反馈的局限性,受到教育行业相关人士的青睐。本研究立足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输出假设理论、注意假设理论和形成性评价理论为理论依据,试图通过回答以下问题来探讨作文自动评分系统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产生的效果:(1)作文自动评分
人才和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力保障。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潜在力量和后发优势。当今大学生的人生黄金时段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完全重合,他们将是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习近平提出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十八大党和国家确定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十九大进一步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十九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要完善立德树人的体制机制
2011年1月12日,腾讯低调地推出微信,自其诞生至今不过9年时间,其月活跃账户数已经超过了11.51亿,发展规模和速度均远超业内平均水平,成为了中国乃至亚洲地区用户群体数量最多的移动社交工具。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与不断完善,微信已经不再单单满足于即时通讯的基本功能,其拥有的庞大用户群体能够为电子商务的开展提供所需的流量和平台,微信天然就具有成为互联网营销平台的优质基础,微信电子商务作为移
公平是校园和谐的重要基础。大量现场和实验室研究发现,当个体受到不公平对待时,通常会表现出不满、厌恶并产生相应的抵抗行为,研究者把这种行为称为不公平厌恶。不公平厌恶会受到社会比较的影响,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社会比较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往往会通过与其他同学的社会比较来做出某些行为或者决策。前景理论认为,人们具有厌恶损失的倾向,这是因为等量的损失附带的痛苦程度强于收益附带的愉悦程度,故而人们对于
花鸟画发展至今传承了千年,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审美趣味,色彩在发展过程中占据一定的分量成为一种表现形式。随类赋彩在不成熟的画家手中容易产生随类型赋彩,对客观事物固有色的简单模仿,变成了一种程式化的概念,而失去了花鸟画借物抒情、以色达意的核心理念。85思潮以后,色彩重新回到了画家的视野中,一批杰出的画家大胆、自由的用色彩表达自己,设色不再拘泥于描绘恒常色彩,反而凸显了用色达意的新观念。随意赋彩这一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