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庄子》又称《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由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全书一共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作为一部中国古典哲学著作,已先后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仅英译版本就达26种之多。本文选取19世纪末著名汉学家理雅各的译本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当代翻译研究学派主要代表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为支撑,从语言和文化的视角进行例证分析和比较研究,探讨文化翻译在《庄子》英译本中的体现。自从翻译的文化转向出现以来,翻译不再仅仅被看作是一种语言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交流行为。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文化的角度考察翻译,从而形成文化翻译观。其中最著名的是苏珊﹒巴斯奈特,她认为翻译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因此,翻译不再是一个纯语言的行为,它深深植根于所处的文化之中,翻译的对等也就是原文与译文之间在文化功能上的对等。文化翻译观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理雅各的译本,以“忠实、准确”著称,一直以来都被看作是英译中国典籍的权威译本。本文依据文化翻译理论,对作者的文化背景进行剖析,着重分析译本中对文化概念包括修辞手法的阐释,以及语言风格的保留。尽管在某些文化因素的翻译上面有诸多纰漏,但是理雅各的译文仍有许多成功之处可以为典籍翻译活动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