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我国特殊的社会环境下,环境风险的聚积、邻避设施不定时的污染危机、信息渠道的多样化、体制的不完善、政府与专家公信力的下降、合法维权渠道的有效性不高、多地环境群体性事件的“胜利”以及政府对群体性事件的不当处置等现象不断在民众的生活中出现。近年来,环境群体性事件呈多发态势。尽管如此,集体行动在我国的政治语境中缺乏体制包容性,城市居民自身的既得利益可能会对其维权产生阻碍,在邻避型环境风险下,集体行动或环境群体性事件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值得关注。本文以“邻避型环境风险下的行为倾向及其影响因素”为研究主题。研究以问卷调研的形式展开,调研地点为上海地区。调研内容主要是找到民众对环境风险的感知、对邻避设施的感知、对邻避型环境风险信息渠道的信任程度、对法律法规在邻避型环境风险下的有效性感知、对体制内环境利益诉求渠道的有效性感知、对社区或集体的感知、对以前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感知、对政府日常工作的感知这八个方面的感知因素与民众在邻避型环境风险下的行为倾向的关系。调研收集的数据将用交叉分析和二项Logistics回归分析进行分析。根据调查数据,在行为倾向的选择中,大部分的被调查者选择行动行为倾向;在行动行为倾向的选择中,选择“隐蔽行动行为倾向”的被调查者将近占总样本比例的一半,这也是选择人数最多的行为倾向类型;在选择非行动行为倾向的被调查者中,选择沉默行为倾向的被调查者人数在选择该行为倾向的被调查者中最多。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工作性质因素、“是否党员”因素、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因素、“对环境风险的感知”因素、“对邻避设施的利弊感知”因素、“对政府聘请专家发布信息的信任程度”因素、“对媒体信息的信任程度”因素、“对网络信息的信任程度”因素、“对法律法规在邻避型环境风险下的有效性感知”因素、“对申诉的有效性感知”因素、“对上访的有效性感知”因素、“对诉讼的有效性感知”因素、“对体制内环境利益诉求渠道的足够程度感知”因素、“对自身所在社区的集体行动发起并成功的可能性感知”因素以及“对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利弊感知”因素对民众在邻避型环境风险下的行为倾向都有一定的解释力,反映了我国“强政府-弱社会”结构的弊端、制度的不完善、政府公信力的下降、以及社会应对风险能力的欠缺等问题。根据分析结果和结论,本文从法律建设、邻避设施的风险评估与技术知识普及、信息发布、环境利益诉求和环境风险应对五个方面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