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腰椎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feng2162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腰椎骨性关节炎(Lumbar Osteoarthritis,LOA)即腰椎关节突骨性关节炎(LumbarZygapophysial(Facet)Joint Osteoarthritis,LZ(F)OA),是骨科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腰椎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为15%~40%,占骨性关节炎病人的16.5%以上,多发于中老年人,60岁以上占50%以上,症状多以腰痛伴活动受限为主,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目前,本病的发病机理仍不十分清楚,治疗方法虽然很多,但疗效不尽满意,且疗效评价缺乏统一量化标准,不能全面反映病情,仍值得探讨。本研究以随机对照的方法,采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肝肾亏虚、风寒痹阻型腰椎骨性关节炎,并采用改良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腰痛疾患疗效评定标准和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调查表(Roland-Morris DisabilityQuestionnaire,RMDQ)、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功能和疗效评价,以探讨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肝肾亏虚、风寒痹阻型腰椎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分析RMDQ、ODI评分与改良JOA评分的相关性,对腰椎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评价进行探索。临床资料1病例来源选择符合本研究入选标准的腰椎骨性关节炎患者70例(剔除1例),均为2008年2月~2009年1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门诊或住院病人。2一般资料共选择符合本研究入选标准的腰椎骨性关节炎患者70例,其中剔除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40~69岁,平均53岁;病程2天~30年,平均48月。对照组35例,男12例,女23例;年龄40~70岁,平均54岁;病程7天~16年,平均38月。3病例选择3.1西医诊断标准参考孙树椿等编著的《临床骨伤科学》腰椎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制定。3.2中医肝肾亏虚、风寒痹阻型(骨痹)辨证标准参考陈百成、张静编著的《骨关节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和《方剂学》制定。3.3病例纳入标准①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40岁~70岁之间者;③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作为受试对象接受治疗者;④如果已经接受过其他治疗,经过7天以上的洗脱期者。上述①~④项均为“是”,方可入选为本临床试验的合格受试者。3.4病例排除标准①年龄在40岁以下,70岁以上者;②妊娠、哺乳期妇女;③类风湿、肿瘤及脊柱结核患者等;④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骨折脱位、腰椎椎弓峡部裂、腰椎管狭窄症以及强直性脊柱炎患者;⑤合并有严重的心血管、肝、肾、造血系统、消化道溃疡等疾病者;⑥精神疾病患者;⑦不愿意接受研究者。上述①~⑦项均为“否”的受试者,方可入选为本临床试验的合格受试者。3.5剔除病例标准①入选后未参加或未能完成治疗者;②治疗后出现严重药物反应者;③治疗后出现其他不可预测事件,影响试验进行者;④症状明显加重而行其他方法治疗者。试验过程中患者满足上述条件中任何一条即可剔除。研究方法1病例分组选择符合本研究入选标准的腰椎骨性关节炎患者70例(剔除1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与对照组(35例)。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症状体征积分、腰椎X线测量、ALP、CRP、ESR、RMDQ、ODI等未见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2治疗方法治疗组患者给予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等),由药剂科统一煎制,每日一剂,早晚分服,连服两周。对照组患者给予氨糖美辛肠溶片(江西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36020727),每日2次,每次2粒(0.2g),连服两周。3观察指标3.1总体症状体征积分(依据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腰痛疾患疗效评定标准)。3.2腰痛的测定(采用疼痛视觉模拟标尺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3.3腰椎X线的检查3.4 ALP、CRP、ESR测定3.5 RMDQ、ODI与改良JOA评分的相关性评定3.6疗效评价标准(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学会腰痛疾患疗效评定标准)4统计方法所得数据应用SPSS for Windows Release 13.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试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P<0.05被认为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应用x检验,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等级资料应用秩和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分析。结果1两组总体疗效评定两组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是97.05%,对照组总有效率是88.57%,治疗组优良率是88.23%,对照组优良率是60.00%,其中治疗组临床控制4例、显效26例、有效3例、无效1例,对照组临床控制3例、显效18例、有效10例、无效4例。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2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2.1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经t检验,t=-12.178,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后患者症状体征改善;对照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经t检验,t=-11.080,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后患者症状体征改善;两组疗程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差值比较,经t检验,t=1.40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症状体征积分改善比较无差异性。2.2两组治疗前后改良JOA各项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改良JOA各项评分自觉症状(腰痛)、睡觉翻身、起立动作、洗脸动作、欠身姿势和持续站立、长时间久坐、举重物并保持、步行、腰椎活动功能的评分例数比较,经秩和检验,Z值分别为-0.367、-0.351、-0.888、-1.485、-0.385、-0.367、-0.627、-0.751、-1.590,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而且两组的平均等级相近,说明两组治疗前改良JOA各项评分的分布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改良JOA各项评分,经秩和检验,Z值分别为-0.786,-1.450,-0.501,-1.147,-1.201,-0.557,-0.273,-0.451,-1.385,P值均大于0.05,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治疗后两组各项改良JOA评分没有区别,即两组治疗后改良JOA各项评分无差异性。2.3两组改良JOA各项评分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改良JOA各项评分相比较,经秩和检验,P值均小于0.05,两组治疗后JOA各项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差异,说明两组治疗后改良JOA各项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3两组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经t检验,t=15.272,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药物具有明显镇痛作用;对照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经t检验,t=14.482,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对照组药物具有明显镇痛作用;两组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比较,经t检验,t=-0.19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疼痛改善比较无差异性,进一步说明治疗组的镇痛作用与对照组无差异性。4两组治疗前后ALP、CRP、ESR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ALP、CRP、ESR比较,经t检验,t值分别为1.096、1.188、1.643、1.329、1.705、1.940,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前后ALP、CRP、ESR改变比较无差异性;且治疗前、后两组指标(x±s)均在正常范围之内,因此,血清ALP、CRP、ESR指标可能并不是本病的特异性指标。5两组治疗前后RMDQ、ODI比较两组治疗前后RMDQ、ODI比较,经t检验,t值分别为11.396,10.198,11.276,9.359,P值均小于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前后RMDQ、ODI评分均明显改善。两组治疗前后RMDQ、ODI差值比较,t值分别为-0.403和-0.641,P值大于0.05,两组组间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间RMDQ、ODI的改善比较无差异性。6 RMDQ与改良JOA评分的相关性分析6.1治疗组RMDQ与改良JOA评分的相关性分析治疗组治疗前RMDQ与改良JOA评分的相关性,经Pearson分析,r=-0.819,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RMDQ与改良JOA评分的相关性,经Pearson分析,r=-0.570,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RMDQ差值与改良JOA评分的相关性,经Pearson分析,r=-0.597,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RMDQ与改良JOA评分存在负性相关关系。6.2对照组RMDQ与改良JOA评分的相关性分析对照组治疗前RMDQ与改良JOA评分的相关性,经Pearson分析,r=-0.876,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RMDQ与改良JOA评分的相关性,经Pearson分析,r=-0.788,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RMDQ差值与改良JOA评分的相关性,经Pearson分析,r=-0.813,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对照组RMDQ与改良JOA评分存在负性相关关系。6.3两组RMDQ与改良JOA评分的相关性分析两组治疗前RMDQ与改良JOA评分的相关性,经Pearson分析,r=-0.841,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RMDQ与改良JOA评分的相关性,经Pearson分析,r=-0.721,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RMDQ差值与改良JOA评分的相关性,经Pearson分析,r=-0.703,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RMDQ与改良JOA评分存在负性相关关系。本研究中RMDQ与改良JOA评分存在负性相关关系,即RMDQ积分降低,改良JOA积分升高,患者病情缓解,而当RMDQ积分升高,改良JOA积分降低,患者病情加重;RMDQ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腰椎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评定指标。7 ODI与改良JOA评分的相关性分析7.1治疗组ODI与改良JOA评分的相关性分析治疗组治疗前ODI与改良JOA评分的相关性,经Pearson分析,r=-0.841,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ODI与改良JOA评分的相关性,经Pearson分析,r=-0.715,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ODI差值与改良JOA评分的相关性,经Pearson分析,r=-0.785,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ODI与改良JOA评分存在负性相关关系。7.2对照组ODI与改良JOA评分的相关性分析对照组治疗前ODI与改良JOA评分的相关性,经Pearson分析,r=-0.807,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ODI与改良JOA评分的相关性,经Pearson分析,r=-0.825,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ODI差值与改良JOA评分的相关性,经Pearson分析,r=-0.701,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对照组ODI与改良JOA评分存在负性相关关系。7.3两组ODI与改良JOA评分的相关性分析两组治疗前ODI与改良JOA评分的相关性,经Pearson分析,r=-0.824,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ODI与改良JOA评分的相关性,经Pearson分析,r=-0.766,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ODI差值与改良JOA评分的相关性,经Pearson分析,r=-0.739,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ODI与改良JOA评分存在负性相关关系。本研究中ODI与改良JOA评分存在负性相关关系,即ODI积分降低,改良JOA积分升高,患者病情缓解,而当ODI积分升高,改良JOA积分降低,患者病情加重;ODI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腰椎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评定指标。结论1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腰椎骨性关节炎取得较为显著的疗效(优良率为88.23%),独活寄生汤加减与氨糖美辛肠溶片均能有效改善患者腰痛等症状体征。2 RMDQ、ODI可以作为腰椎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评定指标。3本研究中ALP、CRP、ESR指标变化均不显著,可能不是腰椎骨性关节炎的特异性指标。
其他文献
中国社会转型引发了传播受众角色正在发生着质的变化,从传统的信息接受者到"生产者用户",受众正经历着"社会化"的转变,这也将引起整个传播领域的变革。本文主要针对社会转型
目的:观察针刺加吸氧结合对缺血性中风(脑梗塞)恢复期的临床疗效和对其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以此探讨其治疗机理,为临床脑梗塞的针灸治疗提供更有效、可行的方法.方法:60例研究
自1843年开埠以来,通过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往来,上海逐渐成为商业型消费社会,文化娱乐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而逐渐发展起来,文化消费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一、"十一五"期间天津市地方税收征管的突出变化(一)健全管理制度,税收征管日益规范。1.注重制度建设,明确岗位职责。为实现税源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解决税务人员"疏于管
论文引入巴赫金狂欢理论对《兄弟》进行阐释,分析了《兄弟》在表层特征上体现的狂欢化抒写和深层内涵上对狂欢精神的张扬,在此基础上,用影响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兄弟》狂欢化
叙事是一种修辞。叙事意味着必须选择一种叙述的方式,而这种方式的选择之中处处都隐藏着修辞的意图。在《荒凉山庄》这部小说中,作者要通过一定的叙述方式,来叙述一系列的故
近年来,小微企业融资环境有所改善,但由于一些制度性障碍尚存,融资难问题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重在扩大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建议如下:按照新的划型标准改进统
本文对2013年中国戏曲传播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分析,认为传承与保护、创新与融合是这一年中国戏曲传播研究的重要主题。中国戏曲内涵深厚、资源丰富、魅力无穷,但其传承与保护及
<正>一、家园共育众人谈(一)园长如是说:“家园共育很好啊,家长很认同,并且有较高的期盼。”“家园共育对幼儿园发展至关重要。做好了家长工作,家园双
<正>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地发生变化。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也成为了现代课堂教学一道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