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纸张的发明及大规模地用于文字书写,是中国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之一。本文选取中国传统书写用纸为题,运用文献学的实证方法,以文献记载和文献实物为据,着重探讨通过绘制、印刷等方式加工,主要用于日常书写的笺纸,和通常用于古籍撰抄的套格纸,这两种历史悠久又具有中国特色的书写用纸的源流、形制及其与特定书写的关联等一系列问题,意在从一个前人较少关注的视角入手,彰显中国发明的造纸术与中国传统书写文化的独特意蕴与价值。全文分上、下两编,上编为笺纸研究,下编为套格纸研究。上编分为四章。第一章薛涛笺研究,通过整理、分析薛涛本人及友人的存世诗文及其他文献资料,以及比较文献记载与后代的薛涛笺实物,探讨了薛涛本人用笺的情况和对笺纸史的贡献,以及笺纸加工工艺的历史发展趋势。第二章以八行笺为例,探讨信笺样式与书写格式之间的关系。通过引用从东汉到民国时期大量的文献资料,结合现存八行笺尺牍实物的释读,分析各个朝代“八行笺”和“八行书”的关系,以及固定的“八行书”写作规范是如何养成的。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以俞樾、徐琪两家自制笺为例,结合文献记载与信笺实物,探讨其花笺的制作、图案样式的选择、实际使用情况,以及对以文人学者为代表的书写文化特征及审美趣味的反映。下编分为三章。第一章对中国传统稿钞本套格纸进行分类,并结合古籍稿钞本实例,对其源流、版式特征进行了介绍分析。第二章研究套格纸和古籍写本鉴定的关联。从辨析古纸和名家套格纸特征两方面入手,通过综合考虑古纸、印刷与墨迹的三方关联信息,探讨了利用套格纸鉴定写本古籍的有效途径。第三章为《古籍写本套格纸谱》,记录明清至民国共224家350种套格纸,除各家姓名、字号、生卒年、籍贯、室名、套格纸特征外,每种均附古籍写本例证及出处,为较为完备的套格纸特征谱录。本文将文献的解读与笺纸、套格纸实物相结合,综合性地重新审视了作为文献载体的书写用纸,改变了过去文献学研究不重视实物、单纯从文献到文献,以及科技史研究单纯注重技术复员、忽略实物本身透露的文化要素等不足,对于拓展文献学的研究路径与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