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石,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防线,是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1945年,中国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但为之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战争创伤,加上各种天灾人祸使得中国满目疮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工作,积极展开救援,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社会救助理论为指导,探索1945-1949年太行区中共如何救助庞大的弱势群体。论文分为四部分,首先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经典作家的社会救助思想,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救助体系的传承关系及历史演进。其次从战争和自然灾害两方面着手分析太行区中共社会救助的历史背景。再次从社会救助机制、社会救助方式、社会救助对象与内容等方面论述了中共社会救助的实践。最后考察了中共社会救助的历史意义,认为中共太行区的社会救助改善了太行区受助者的生活,促进了太行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了党、群联系,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中共政权,为党的政权的合法性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新中国的社会救助事业积累了经验。论文运用历史研究法、文献资料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对档案资料和旧报刊等一手资料进行分析梳理,再现了当时中国太行区社会救助的历史面相,佐证了中共社会救助实践是合民心顺民意的,是赢得了人民的支持与拥护,同时也揭示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