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乙烯制备的质子导体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oebe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乙烯,作为世界上拥有最大产量的化学产品之一,其产品占所有石化产品的75%以上,乙烯工业也是石油化工产业的核心,且其全球需求每年都显著增加。但是,目前乙烯的生产工艺存在着能耗高、排放重、转换率低和选择性差等难以克服的技术困难。因此,开辟一条绿色、高效的乙烯生产技术路线具有重大的意义。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是将碳氢化合物的化学能高效、环境友好地转化为电能的电化学装置。当乙烷燃料在质子导体SOFC(H-SOFC)阳极中脱氢生成乙烯和氢气时,它就成为一个生产乙烯和消耗氢气发电的H-SOFC反应器。然而,由于针对可用于阳极并具有催化脱氢能力材料的研究较少,而目前解释质子在电解质中传输机理的理论与实验现象尚存在矛盾之处,并且在阴极材料的改性实验中也出现了从宏观实验角度无法解释的现象。由此,本文针对适用于上述H-SOFC反应器的乙烷脱氢催化剂、电解质和阴极材料展开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在关于H-SOFC反应器研究中,首当其冲的目标就是要研发兼具抗积碳和乙烷脱氢催化能力的催化剂材料。基于这个原因,本研究制备了A位缺位B位有镍掺杂的钙钛矿材料La0.9Mn0.8Ni0.2O3-δ(LMN)、La0.9Cr0.85Ni0.15O3-δ(LCN),La0.8Sr0.1Cr0.85Ni0.15O3-δ(LSCN81)和La0.6Sr0.3Cr0.85Ni0.15O3-δ(LSCN63)。将它们在还原气氛中还原,分别得到R-LMN、R-LCN、R-LSCN81、R-LSCN63和ER-LMN,将其作为乙烷脱氢制备乙烯和氢气的催化剂。1 h的还原导致镍纳米颗粒析出并嵌入类似钙钛矿基底中,而对LMN进行的6 h的过度还原导致LMN分解为La2O3、Mn O和Ni纳米颗粒。实验制备的多种催化剂的性能都随温度的升高而提升,并且LMN系的催化剂性能明显优于其他催化剂。Sr元素的掺杂使得LCN基催化剂材料的颗粒从350 nm左右略微的变小为280 nm左右。随着更高比率的Sr元素的掺杂,使得其还原产物R-LSCN63的基底颗粒相较R-LSCN81的基底颗粒更为光滑。由此可以推测更高比率的Sr的掺杂,使得在同样的还原气氛下,会使得基底颗粒溶解,从而析出较为更多的Ni颗粒。在所研究的LMN系催化剂中,R-LMN表现出最高的催化性能,在750℃时乙烷的转化率为41.6%,乙烯的选择性达到98.0%;而ER-LMN由于LMN的分解而表现出最低的催化性能。在50 h的长期实验中,R-LMN的性能基本稳定且没有产生碳的沉积;Ni纳米颗粒的缓慢生长使得乙烷的转化率略有增加,并且由于Ni纳米颗粒不断析出所导致的其表面积的增加,也使得乙烯的选择性有微许的降低。(2)近年来,关于H-SOFC电解质材料的研究表明,B位掺杂的Ba Ce O3和Ba Zr O3等材料表现出较高的质子导电性。普遍认为B位元素的掺杂使得这些材料中出现了大量的氧空位,从而得以提升它们的质子导电性。为了探究质子在这些材料中传输的机理,本研究采用第一性原理的方法,从原子尺度上研究了质子在理想Ba Ce O3(BCO)和有/无氧空位的Ba Zr0.1Ce0.7Y0.1Yb0.1O3-δ(BZCYYb和BZCYYb_V)中的迁移。分别从质子迁移的两种形式即H离子形式和OH基团形式,其中OH基团形式又分为R型(O-H键旋转)和S型(O-H键平移)、质子迁移路径、迁移能量势垒、差分电荷密度、平均静电势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BZCYYb_V中S型(即OH键的指向与迁移路径垂直)的OH形式是质子在实际情况下最容易进行的迁移方式。表明了质子在氧空位存在的情况下优先以OH形式迁移;Zr、Y和Yb的掺杂降低了质子迁移的静电势垒,这使得在BZCYYb中的质子迁移比在BCO中容易得多,除此之外这三种元素的掺杂使得BZCYYb的价带顶超过费米能级,从而大大提升该材料的电子电导率;并且氧空位的引入能够进一步的降低BZCYYb_V中H形式质子迁移的静电势垒。(3)对SOFC阴极的研究表明,Sr掺杂的La Mn O3(LSM)具有良好的导电性、结构稳定性和对氧还原反应(ORR)的高电催化活性。将LSM与具有质子导电性的材料进行复合,也可胜任H-SOFC的阴极材料。然而,LSM在中温范围内催化活性显著降低。为了提高LSM阴极的电化学活性,人们将Pd O与其复合来进行改性,但在极化条件下,纳米级Pd O颗粒较差的稳定性限制了它在SOFC中的应用。之后的研究表明,在Pd O中掺入20%的Zr元素可以显著提高其热稳定性,同时其催化活性也得到了提高。为了探究Zr的掺杂对Pd O材料稳定性与其对ORR反应催化活性的影响,本文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Pd O和Zr掺杂Pd O(PZO)表面的氧还原反应特性以及相关表面的相对稳定性。结果表明,Zr元素的掺杂大大降低了PZO表面的形成能与其ORR反应的吸附能,因而PZO相较Pd O表面的稳定性和表面ORR催化活性有明显的提升。根据对比这些表面结构的缺陷形成能,得知Zr原子更倾向于取代Pd O(101)表面上的cus-Pd原子,同时通过对比表面的形成能得知PZO(101)表面比PZO(001)表面更加稳定。Pd与Zr的相互作用增强了吸附态O2分子与Pd 4d轨道的杂化,从而降低了吸附能,优化了O2的吸附性能,且吸附的氧分子倾向于在Pd O(101)表面解离。研究还发现,随着Zr掺杂浓度的增加还可以提高对O2吸附的性能,促进后续的解离过程。
其他文献
目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diarrhea,IBS-D)的发病机制目前还未明确,近年来肠道菌群在IBS发病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肠道菌群因为部位的不同可以划分为黏膜菌和腔内菌,以往认为黏膜菌通过肠上皮细胞和免疫细胞影响肠道屏障和免疫功能,而腔内菌主要在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中起作用。由于肠道菌群在疾病中的作用依赖于它们的功能,而这这两种肠
人脸识别作为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个前沿课题,一直以来都受到研究者们的密切关注,其在很多领域比如刑侦检测、公共安全、视频检索等有着广泛的应用。由于近些年人脸图片的采集和存储工具例如照相机、影视媒体、监控系统和网络媒体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人脸图片的获取和存储变得更加便利,这给人脸识别深入研究带来了充分的现实条件和可能。人脸特征提取是人脸识别技术中具有挑战性的关键问题,特征提取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人脸识别的
在国家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人们对可持续发展关注程度不断提升。相应的,植物保护技术以及病虫害综合治理相关研究也得到丰富。植物生长过程病虫害的发生难以避免,植物保护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的开展可以有效防治各类病虫害的发生,为植物的健康生长提供有力保障。
数论与遍历论是数学中两个重要的领域.近年来,动力系统的理论在数论问题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比如著名的Borel正规数定理可以通过Brikhoff遍历定理给出一个简单的证明.本文研究数的展开的正规性,我们将从自动机的视角来探究数的正规性问题,讨论通过{0,1}上的自动机实现的选择规则(选择子列的一种方式),给出三种选择规则保持正规性的刻画.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动力系统,自动机和数的展式的正规
病毒工具的快速发展丰富了用于包括运动神经元疾病在内的多种临床疑难杂症的基因治疗手段。运动神经元疾病是一系列以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进行性病变为主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随之产生复杂的运动机能障碍,严重的往往会危及生命。随着该疾病相关基因靶点的不断揭示,利用腺相关病毒(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rAAV)对运动神经元疾病进行的基因治疗已初见成效,但受限于rA
多溴二苯醚(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PBDEs)曾作为最主要的阻燃剂之一,被广泛添加于塑料、纺织物及电子器件中。然而,在上述产品中PBDEs仅以添加型阻燃剂的形式存在,在产品生产使用及回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逸散于外界环境,造成环境污染。随着PBDEs环境持久性、生物毒性及生物累积性等问题的逐步披露,PBDEs的降解处理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化学降解PBDEs的主
静电加速度计在卫星重力测量、空间等效原理检验以及空间引力波探测等空间科学项目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静电加速度计是基于电容位移传感技术和静电反馈控制技术而研制出来的,具有高分辨率、小量程以及六自由度同时测量的特点。为了在地面验证加速度计的工作状态和性能指标,必须克服地面重力加速度的效应以及包括地面振动在内的各种环境噪声的影响。高压悬浮方案是除悬丝悬挂和自由落体之外的又一种地面测试方案,相比于其他两种方案
在提高聚碳酸亚丙酯[Poly(propylene carbonate),PPC]的力学和耐热性能的同时,赋予其功能性是拓展PPC应用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填充功能性填料是高分子材料改性的有效方法,然而PPC-填料间的弱界面相互作用导致填料团聚,其功能性难以充分发挥。围绕上述问题,本论文以碳化硅微米线(SiC)和石墨烯为研究对象,通过拉伸诱导取向、构建隔离结构(segregated structure
原子层沉积是一种基于表面自限制反应的“自下而上”的高精度气相沉积技术。与其他薄膜沉积技术相比,其具有独特的自限制饱和化学吸附反应机理,因而具备亚纳米精度的薄膜厚度可控性、大面积均匀性和高深宽比结构的保形性等优点。近年来,在催化剂、能源、微电子、光学等多种领域都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兴趣。随着原子层沉积技术的发展,能够实现材料在特定表面生长的选择性原子层沉积技术逐渐成为这一领域的研究重点。本论文发展了一
嵌段共聚物自组装是构建功能材料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自组装形成的有序结构在信息存储、药物控释、光子晶体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因此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嵌段共聚物材料的性能不仅取决于本身的化学组成,更与其排列方式、有序程度、各向异性等参数息息相关。目前,基于嵌段共聚物自组装构建的光子晶体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其材料结构较为单一且光学性能的调控受到限制。因此,设计构建具有新颖结构与形貌的嵌段共聚物光子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