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洋哺乳动物生活在复杂的海洋环境中,表现出高度动态的社会行为策略。对于这些社会性的物种,研究其社会网络结构以及不同社群间、个体间相互作用关系,评估人类活动的潜在影响,将有助于种群健康的评价和有效管理措施的制定。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生活于近岸,是中国水域内离岸最近的海洋哺乳动物,受人类活动影响也最为明显。自2004年以来,我们对中华白海豚多个种群进行了连续调查,已经知晓这些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和空间分布模式。然而,尚不清楚中华白海豚的社会结构,不同水域间个体联系度如何?是否形成了独特的网络结构?人类活动如港口运营是否对社会网络结构的产生影响?鉴于此,本文选取厦门海域和北部湾海域中华白海豚种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船只调查,运用照相识别技术进行个体识别,应用社会网络结构分析软件SCOPROG,计算中华白海豚的个体间的联系度,并构建中华白海豚种群的社会结构网络;同时,对社会结构的网络参数和时间联系模式进行了计算;进一步检验典型内部因素(幼豚有无)和外部因素(人类活动干扰强弱)的联系度及社会结构,探讨其对社群网络动态的驱动作用;最后,提出了种群保护与管理的相关建议。结果表明:(1)厦门海域中华白海豚个体间的联系是非随机的。滞后关联率(lagged association rates)分析表明,时间联系模式为两种水平的短期偶然联系(two levels of casual acquaintances)即一些个体仅在短的几天时间内联系,一些个体间则维持较长时间的联系。社会网络结构被划分为3个社群,分别为东北社群(21头),西部社群(23头)和第三社群(3头)。东北部社群的平均联系度指数为0.32(SD=0.15),显著高于整个社群(0.13±0.06)和西部社群(0.18±0.09)的平均联系度指数。东北部社群的时间联系为稳定组成,西部社群为偶然联系。(2)北部湾海域的两个群体大风江-南流江群和沙田-草潭群相距较远,且没有相同的识别个体。结果表明,两个群体内部联系模式均为非随机。但是,又存在明显差异。沙田-草潭中华白海豚联系更为紧密(平均联系度为0.16±0.06),时间联系模式为“偶然联系+稳定组成”,且群体更小,这与厦门种群相似,或许与种群规模较小有关,形成联系紧密小的群体更有利于生存。大风江-南流江群联系相对较弱(平均联系度指数为0.07±0.03),社会分化不够明显,时间联系模式为“偶然联系”。造成两个群体社会网络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各自适应了当地的不同地理环境有关。(3)通过对重度人类活动干扰区和轻度人类活动干扰区中华白海豚的社会结构对比检验,发现重度干扰区中华白海豚个体间的联系度(0.18±0.09)比轻度人类干扰区的联系度(0.25±0.13)较弱,且时间联系模式为偶然联系。说明人类活动的干扰会降低个体间的联系,进而影响种群的社会结构模式。(4)本论文还检验了幼豚有无对厦门和北部湾中华白海豚群体的社会网络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厦门地区和北部湾地区有幼豚的群的个体平均联系度和最大联系度均比没有幼豚的群要高,证明了幼豚的存在加强了个体间的交流和联系。幼豚在社会网络结构中处于核心位置,对社会网络的形成与维系具有重要的作用。(5)同时,我们发现厦门海域和北部湾海域的中华白海豚种群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空间分布的地域分离。厦门种群主要分布在厦门西港和同安湾两个地区,北部湾种群分别占据大风江-南流江海域(包括三娘湾)和沙田-草潭海域。(6)提示保护。本文的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干扰和幼豚存在的有无对会对中华白海豚的社会结构造成影响。本文提示人类活动干扰较重的社群应该作为优先的保护管理单元,减少和限制相应的人类活动,另外应对幼豚加以着重保护,以维系海豚间较强的联络。鉴于目前保护力度有限,动物的核心分布区应考虑优先保护。本文通过构建厦门与北部湾海域中华白海豚社会网络结构,明确了两地区间中华白海豚的联系模式和地理变化。提示地理生态环境、人类活动类型和强度,幼豚比率,种群大小和亲缘关系可能会对中华白海豚的社会网络结构造成影响。要想深入的了解动物社会结构的形成机制,需要进一步对研究栖息地选择、船只影响和基因关系对社会结构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