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悯情怀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的渗透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u_hechu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针对的是当前社会人们的价值观扭曲,语文学习的功利性越来越强等问题而提出的悲悯情怀教育,期待通过在语文课堂上传播悲悯情怀教育,能端正学生的“三观”,指导学生以后的人生之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我内化,让学生做一个思想健康、人格健全的人。也期待悲悯情怀教育能让语文教育能够更多的关注到民生、关注到社会,关注到自然,让学生不脱离社会,眼界开阔、胸怀天下。本文通过对社会现状和高中语文课堂现状的观察,提出了悲悯情怀教育,从促进师生关系和谐、传承优秀传统中国文化及健全学生人格等方面阐述了悲悯情怀教育在高中语文课堂渗透的价值。本文主要分为五章,重点章节为三、四章,以高中语文课堂为大本营,以教材为根本,以教师为引领,通过师生的共同解读,挖掘教材、现实等中的悲悯情感,在学习和生活中渗透悲悯情怀。教师是悲悯情怀渗透教育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学生是传承者,教材是情感体系的载体,课堂是实现渗透的保证和基地,通过三位一体,实现悲悯情怀在高中语文课堂的渗透。虽然在高中语文课堂渗透悲悯情怀教育会遇到比如人心里浮躁、急于求成、功利性过大,完全以高考为导向等的问题,但是,我们依然坚信,历史是在曲折中前进的。
其他文献
城市与乡村的不平衡发展是世界诸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城乡统筹发展受到高度重视与关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我国更是如此,城乡统筹发展有着不可
一直以来,“理论”联系“实践”都是一项勉为其难的教育研究理想。玛利亚(MariaN. Gravani,2008)认为二者的关系在教育研究中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由学者提供的理论知识形式与
新课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善的人格为己任,明示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课程改革中,课程改革是学校改革中的核心工作,而健康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不可或
民国时期大学区制的试行,是李石曾、蔡元培等权力精英,对教育行政制度理性设计的结果。大学区制就其制度溯源来说,是法国教育制度在中国语境下的移植。同时,教育独立思潮及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