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20年代初尤金·奥尼尔的名字传入中国起,学术界便对这位“美国戏剧之父”展开了广泛研究。所有这些研究当中,比较研究,尤其是奥尼尔和中国的比较研究占据了相当的比例,而奥尼尔与中国的比较研究具体说来又以对比研究曹禺和奥尼尔的作品为最多。以曹的《雷雨》和奥的《悲悼》为例,由于二者无论在情节、人物、象征手法、主题上及悲剧观等方面都有着惊人的相似,故而研究者们多从影响研究法出发,分析奥对曹的影响以及曹对奥的模仿借鉴。一些学者也证明了奥尼尔和曹禺作品对古希腊文学传统的借鉴。尽管两个剧作家都以希腊悲剧作为创作源泉,但其作品中所反映出的意识形态和世界观却相去甚远。例如,尽管《悲悼》和《雷雨》都包含了父权思想,但由于该思想在两种不同文化中产生的背景不同,故而在体现的方式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又如《悲悼》作为以美国清教社会为背景的戏剧,其所体现的个人主义思想与《雷雨》中反映的集体主义也完全不同。本文拟略过曹禺具体在哪些方面受过奥尼尔影响这一问题(但承认奥尼尔和曹禺都以希腊悲剧作为自身的创作源泉),通过平行研究法对两部剧作的差异进行以下几方面比较。一.由于其背景被设为封建主义的旧中国,曹禺的《雷雨》反映了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以及由封建社会父权主义思想所导致的矛盾,因而其展现出的矛盾冲突比奥尼尔的《悲悼》中的矛盾冲突更为复杂。二.从人物塑造方面来看,《雷雨》中反映的封建社会是一个提倡父权家长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是一个处处充满伪善、压迫和阶级矛盾的社会。繁漪、周朴园、周萍、周冲、鲁贵等人物作为该社会的代表具有该社会的特征,他们是当时千千万万中国民众的缩影,因而也就必然不同于奥尼尔在《悲悼》中所刻画的受美国清教思想影响的人物。三.在意象的运用上,奥尼尔和曹禺在作品中都运用了带有各自文化特征的标志性象征意象。四.由于社会背景,思想以及社会现实的差异,《雷雨》与《悲悼》在其主题上也呈现了显著差异。最后,从悲剧思想上看,《雷雨》比《悲悼》更注重现实意义。然而,比较只是研究的一种手段而并非研究的目的。运用跨文化交际中的理论,本文挖掘了该差异背后的原因,且发现该差异来自于中美两国在意识形态及社会背景上的差异,并总结出: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该差异是中美不同文化的代表。通过仔细梳理和分析作为不同文化代表的两部作品中的差异,我们能更为全面地了解中美两国在文化上的差异并提升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