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各省GDP水平保持着稳定的增速,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不断提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的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银行业作为我国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对银行业的效率研究有利于探讨在经济新常态下金融行业应该如何做好自身的定位。但是在经济新常态下,银行业的经营形势也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银行将目光投向了科技金融。关于科技金融的研究,愈来愈多的文献已经证明科技金融可以推动经济增长和科技创新。如King和Levine等研究发现完善的科技金融体系能够促进创新,提高生产率,刺激经济增长。因此为了推进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建设,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基石为科技金融投入了大量资本。然而,高风险是科技金融最基本的特点。银行业为发展科技金融投入的资本究竟是国家政策要求下的“单方面输血”呢?还是付出即有回报的“互惠互利”呢?由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学者们探讨的热点是以银行为首的金融体系如何支持科技金融以及科技金融如何促进科技创新。但是,关于科技金融能否反哺银行业的研究却鲜有人关注。目前,在经济新常态和金融脱媒的背景下,银行业的经营形势愈来愈严峻,科技金融在促进科技创新的同时,究竟能否反哺银行业,成为银行业的脱困之道呢?鉴于此,基于2011-2017年的90家银行数据,本文首先从政府、金融机构、企业自身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了科技金融发展指数,通过两阶段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测算我国90家区域性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其次,在实证分析部分,通过系统GMM模型,研究科技金融对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是否具有反哺效应;最后,采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研究科技金融对银行全要素生产率在阶段上和地域上的异质性影响。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科技金融通过技术溢出、人才溢出、经济溢出能够有效反哺银行业,即科技金融对银行业存在反哺效应。(2)科技金融对银行的反哺呈现明显的门槛效应,即存在阶段上的异质性影响,在科技金融的不同发展阶段,科技金融对银行业的反哺效应呈现边际效用递减的特征。(3)科技金融对银行业的反哺效应存在地域上的异质性影响。科技金融对银行业的反哺作用在东部地区最为明显,中部次之,西部地区最低。西部地区的科技金融发展长期滞后于东、中部地区,尚未形成有效的反哺产业链。最后,根据本文的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1)国家政策的重点,应当适当转移到“科技金融反哺传统金融”上来,让科技金融更好的发挥溢出效应来反哺银行业。(2)逐步弱化银行垄断地位、加强银行业服务创新观念。(3)西部地区的科技金融发展应由政府积极推动,东、中部地区应以市场自发调控为主。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国内学者主要使用Malmquist指数法测算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本文在参考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采用更加匹配银行业经营逻辑的两阶段DEA-Malmquist方法测算银行全要素生产率。(2)别的学者主要研究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本文采取逆向思维,研究科技金融对上游银行业的影响,研究角度比较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