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国家和地区长期追求的目标就是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它是国家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福利增加的前提条件。主体功能区的提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改变了过于追求短期发展成效的观念,体现了长远的战略发展思维。主体功能区建设也己成为促进我国空间合理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创新性实践,是政府及学者关注的热点。2010年,国务院明确提出,按主体功能区要求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甘肃是我国典型的西部省份,地处我国要塞,是国防战略的纵深区、经济战略的通道区、生态战略的屏障区和全面小康的谷底区,振兴甘肃经济、促进甘肃发展对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远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甘肃省内限制类和保护类区域众多,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这种不平衡最终会使得人口、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发达地区转移,些问题在落后地区出现,如社会治安问题、基础建设问题、社会保障滞后问题,城市贫困人口增多问题、甚至自然环境恶化等问题,最终导致恶性循环。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体现了区域协调发展的精神,为甘肃省发展提供了纲领性指导依据。但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使资源、环境、人口矛盾日益突出,生态失衡;且现行的财政体制导致公共服务水平低,区域差距显著。在此背景下,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针对区域经济差距的生成原因和解决途径作了大量深刻的研究。但是由于样本选取的差异和不同统计方法的应用,研究结果大相径庭。总的来说,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自然因素和历史因素的影响,但事实上,体制机制才是更为重要的因素。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就是财政政策,其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财政是“以政控财,以财行政”的分配体系,理论和实践都已证实:财政政策的主要功能就是在资源配置方面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抑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无限扩大,实现不同区域间的公平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对甘肃省公共财政政策进行研究很有必要。本文将从主体功能区建设背景下财政政策对相关利益主体的影响来考虑财政政策对主体功能区的影响机制;并通过甘肃省各州市公共服务指标的变异系数来考虑甘肃省历年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判断甘肃省公共财政政策的效果,并提出改进的方向和建议。显然,探究主体功能区发展与财政政策之间的动态关系,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政府效率和缩小地区差距,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参考价值。本文的研究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文章的选题背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作了介绍。第二部分: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并对相关概念加以阐释。区域协调发展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国内外一些学者对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相关政策做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可资借鉴的宝贵建议,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笔者在此基础上从主体功能区的相关利益主体的角度出发,研究了财政政策影响主体行为进而影响主体功能区建设的作用机制。第三部分:分析甘肃省发展现状。笔者从甘肃省主体功能区的建设和甘肃省区域协调发展两个方面对甘肃省的基本情况做了介绍,为下文的研究奠定基础。第四部分:对甘肃省公共财政政策的效果加以评价。通过均等化水平来测量公共财政政策的效果,而均等化水平主要通过相关指标的变异系数来衡量。对其效果加以评价后,找出甘肃省公共财政政策与其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偏差。第五部分:甘肃省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相关财政政策因素分析。笔者从税收、中央财政政策和转移支付三类财政政策因素分析了现行财政政策对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影响。第六部分: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财政政策经验:国内外启示。分别介绍了诸多西方国家、日本和我国山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并总结了其对甘肃省的启示。第七部分:促进甘肃省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政策建议。首先确定其公共财政政策的优化方向,然后提出具体的公共财政政策优化建议。第八部分:结语。对全文内容加以总结及展望。